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家长脑海里都有这样一种认识:语文不就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学好了,有什么难的!所以家长总觉得数学学的好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而语文学的好的孩子是踏实的孩子,跟聪明好像不沾边。
很多专家也总结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靠勤奋踏实都可以培养出来,聪不聪明也不重要。
可是,做学生时我就发现语文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学好的,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灵性,资质一般的学生,也很难达到语文殿堂的上层境界。学段越高,越需要聪明加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做了老师后,更加坚信这一点!语文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了思维能力,学生才能领略语言的精彩、意境的美好;有了思维能力,学生才可以举一反三,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了思维能力,学生的作文才能思路开阔、联系实际、纵横捭阖;有了思维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可以和自己的生活发生联系,语文课堂上的知识、人生哲理与智慧才可以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支撑自己的一生。
中高考改革后,中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任何一种素养的提升都离不开思维能力。
可是我奇怪的是,在学校里,其他科目的老师一边吐槽着“你们题目看不懂是语文没学好,语文老师没有把你们教好”,一边又说着“语文课少上一两节的课没有关系,可是数学(物理、化学……)少上一节课你就听不懂了”,班主任严禁学生看名著外的课外书,甚至在一些师资力量不够的、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无论大学学的什么专业,都可以任教语文学科。因为觉得只要是大学生,怎么都可以应付语文的听说读写了……
长大后,除了那些十分热爱语文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都觉得语文考前突击两天就可以了。等到感觉语文成绩已经稳定在中等或者偏下水平,努力一学期了分数提高也不明显时,干脆放弃了。
语文素养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从地位上来说,语文科目在考试中也始终和数学、英语科目三足鼎立,分数始终一样,而新高考之后,数学不再分文理,难度降低、区分度自然也就降低了;英语不再统一参加高考考试,只剩语文地位始终如一,足见其重要性。
所以,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性,就从小开始抓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