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想法散文
《经方的学与思》(7)乌梅丸

《经方的学与思》(7)乌梅丸

作者: 黄岐之 | 来源:发表于2021-11-24 15:31 被阅读0次

      《经方的学与思》(7)

                黄岐之 

                乌梅丸

一、方剂名:乌梅丸

二、药方:乌梅(去核)三百枚,黄连144克,黄柏54克,细辛54克,附子(炮)54克,干姜90克,蜀椒36克,当归36克,人参54克,桂枝54克。

二、中药药性:

(1)乌梅:【性味与归经】酸,平。入肝、脾、肺、大肠经。【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2)黄连:【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肝、胆、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黄柏:【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虚热。

(4)细辛:【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肺、肝、肾经。【功效】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5)附子:【性味与归经】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功效】回阳救逆,温脾肾,散寒止痛。

(6)干姜:参见《经方的学与思》(5)

(7)蜀椒:【性味与归经】辛、大热。有毒。入脾、胃、肺、肾经。【功效】温中止痛,杀虫。

(8)当归:【性味与归经】甘、辛,温。入肝、心、脾经。【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

(9)人参:参见《经方的学与思》(5)

(10)桂枝:参见《经方的学与思》(1)

四、方剂功用:缓肝调中,清上温下

五、方剂用法:

上九味,异捣筛,合治之。乌梅以苦酒渍一宿,蒸之,捣成泥,和药令相得,以蜜和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酌减药量做煎剂亦验。

六、方剂主治: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癣疾。

七、方剂方解:

本方遂用乌梅酸味与川椒、细辛的辛麻制蛔止痛;而蛔虫上窜胆道是因肠中虚寒之故,故用干姜、肉桂、附子温其脏寒,而使蛔虫能安居肠内,不致继续上窜;再用黄连、黄柏清肝胆之热,解除因蛔虫上窜胆道引起的发热(感染)征象;复用人参、当归补气养血,扶助正气,共奏温脏安蛔之效。从全方结构分析,属寒热共用、补泻兼施之方,用于寒热错杂之疾。服用本方疼痛缓解以后,应当使用驱蛔药物,以免复发。本方不仅用于胆道蛔虫有可靠疗效,对于久泻、久痢亦有较好效果。久泻或久痢都是余邪未尽而正气已虚。方中干姜、细辛、桂枝、附子、蜀椒温中散寒,人参、当归补气养血,这一组药在于振奋中焦,恢复功能;黄连、黄柏解毒祛邪,乌梅酸涩止利,这一组药在于祛其余邪。此种扶正与祛邪同用的配伍形式,照顾到了邪正两个側面,对于寒热错杂之证,用之颇为合拍。本方所用乌梅、蜀椒、黄连、黄柏都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乌梅抑制真菌作用更佳,又有桂枝、细辛等药从里透达于外,人参、当归鼓舞正气,煎汤内服,可使每一毛窍均无容邪之地,故对癬疾亦有很好疗效。

八、方剂特点:

此方有干姜、桂枝、附子等大辛大热药,也有黄连、黄柏等大苦大寒药,是寒热共用法;有人参、当归扶正,又有蜀椒、乌梅、黄连、黄柏祛邪,是攻补兼施法。这种配伍形式,粗看似乎杂乱无章,深思才知有理可循,是治疗自身功能衰弱而又感受外邪之理想结构,开辟了寒热共用与补泻同施之先河,很有临床价值。

“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证符合,岂只吐蛔一证耶?……”

九、方剂运用:症见腹痛下痢、巅顶头痛、时发时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

十、方剂禁忌:肾脏病患者、孕妇、新生儿禁用。

十一、方剂中成药:乌梅丸

十二、心得:

    本方是治疗厥阴病证之方,此证为半表半里的虚寒证。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上述病症为辨证要点。

    其病属半表半里证,禁汗、吐、下的攻伐,治法只宜和解。

      厥阴病证为上热下寒,胃热肠寒证。上热,多指邪热犯于上焦,此处应包括胃,患者自觉热气上冲于脘部甚至胸部,时感灼痛,此属肝气挟邪热上逆所致;热灼津液,则口渴多饮;下寒,多指肠道虚寒,此处亦应包括胃。胃肠虚寒,纳化失职,则不欲食;蛔虫喜温而恶寒,肠寒则蛔动,逆行于胃或胆道,则可见吐蛔。此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特点。

    本方遂用乌梅酸味与川椒、细辛的辛麻制蛔止痛;用干姜、肉桂、附子温其脏寒,而使蛔虫能安居肠内,不致继续上窜;再用黄连、黄柏清肝胆之热,解除因蛔虫上窜胆道引起的发热(感染)征象;复用人参、当归补气养血,扶助正气,共奏温脏安蛔之效。本方属寒热共用、补泻兼施之方,用于寒热错杂之疾。久泻或久痢都是余邪未尽而正气已虚。方中干姜、细辛、桂枝、附子、蜀椒温中散寒,人参、当归补气养血,这一组药在于振奋中焦,恢复功能;黄连、黄柏解毒祛邪,乌梅酸涩止利,这一组药在于祛其余邪。此种扶正与祛邪同用的配伍形式,照顾到了邪正两个側面,对于寒热错杂之证,用之颇为合拍。本方所用乌梅、蜀椒、黄连、黄柏都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乌梅抑制真菌作用更佳,又有桂枝、细辛等药从里透达于外,人参、当归鼓舞正气,煎汤内服,对癬疾亦有很好疗效。

      本方主治:温脏安蛔。治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现用于胆道蛔虫病。

(《经方的学与思》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时,请说明出处,否则为侵权。)

相关文章

  • 椒梅汤

    该方是乌梅丸的简化方,由乌梅丸去细辛、桂枝、附子,用黄芩易黄柏,生白药易当归,加枳实、半夏而成。方证特点:上见消渴...

  • 乌梅丸

    @lovetangguo8 告诉你一个杀手锏,假如西医目前思路下去控制不住疼痛,肝脏越来越恶化,你就把手头的乌梅丸...

  • 乌梅丸证手抄

    乌梅丸证手抄 今天总觉得少干了点什么,只好手抄乌梅丸证一篇,加强学习,加强印象。

  • 驱虫剂:乌梅丸

    乌梅丸 《伤寒论》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附子椒姜继,温脏按蛔寒厥剂。 化虫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伤寒论中的附子

    凡是干姜和附子同用的附子都是生附子,用来回阳救逆!乌梅丸除外!虽然乌梅丸是干姜,附子同用,但用的是炮附子!

  • 乌梅丸汤合方及研究

    乌梅丸比例:乌梅(15)三百枚 细辛(1.5)六两 附子(1.5)六两,炮,去皮 黄连(4)十六两 当归(1)四两...

  • 乌梅丸学习

    老先生在中医经典理论和经典方药的应用上是一个很大的亮点,但我想老先生为什么用得这么娴熟,除了他对方药的独到考证和运...

  • 乌梅丸即乌梅丸药性

    1、乌梅丸证:厥阴提纲 1)脏厥,纯粹阴寒到底,不适合用乌梅丸。 2)如果是有蛔虫病的人,蛔虫爬到胆管产生绞痛,吐...

  • 乌梅丸证及乌梅的药性

    伤寒,脉微而厥,肤冷,烦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

  • 网络作家上名单(12月17日)

    继续听《方剂学》:消食剂,健脾丸。第十八章:驱虫剂,以乌梅丸为代表。 作协新一届委员会产生,好多名字很陌生。王安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方的学与思》(7)乌梅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rda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