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人是从来不抱怨的?
至少我身边没有。
难受的时候,如果能对好朋友、爱人倾诉几句,恰好对方报之你以安慰,那感觉是非常温暖的。
然而很多时候,找人安慰,心里却并没有感到好一些,朋友多会说“我知道你的感受”。
每个想寻求安慰的人,听到这种话,心都会瞬间降到冰点,再也不想多说一句。本来是求安慰,现在更受伤了。
锦上添花皆大欢喜,做起来也比较容易。雪中送炭,有时候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卡尔·罗杰斯认为,理解和接受才是真正的爱。安慰是为了让自己和对方能够乐观生活,将那些淤积的负面情绪统统纾解。

01
当人诉苦的时候,只是希望内心的感受被承认而已。
我的感受,不会被批判、不会被批评、我的感受是合情合理的,是值得被尊重的,是值得花时间去了解的。
电视剧《父母爱情》,有这么一个情节。一直住在哥嫂家的小姑子德华,被心爱之人老丁拒绝,受了情伤,默默坐在房顶天台上,看着远方,心中万般愁苦。
她嫂子安杰默默地爬上梯子,也来到天台上,一句话不说,就轻轻坐在小姑子旁边,一同看向小姑看向的方向。
没有什么劝慰的话,而只是用行动告诉她:我知道你正在难过,有我在,我愿意陪着你。对一个人最高级的安慰,也不过如此。
小姑的心结,也终于被打开,说出了憋在心底的话:嫂子,你说,老丁咋就看不上我呢。说完之后,泣不成声。
安杰的安慰,给了德华勇气,让她可以去接受一个,她并不愿意接受的事实。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安杰用“沉默”和“陪伴”的方式,表达了对德华感受的承认和尊重。
安杰的安慰,不仅是表达了,对德华感受的承认和尊重,高明之处就在于,她的安慰传递了:你的感受是正常的,我愿意陪你……这个信息。
世界上最暖心的安慰,也不过如此。
精神学家罗比·爱恩认为:“我知道你的感受"这样的话没有什么意义。这种盲目地将朋友的烦恼“缩小化”的行为不仅不能让对方恢复平静,反而会让他们感觉你是在敷衍他们。
所以,当我们安慰别人的时候,应当站在对方的立场进行分析,这个时候,共情能力尤为重要。“共情”又被称“同理心”,指体验别人精神世界的能力。

02
生活中值得交心的人,往往是那些掌握安慰技巧能够快速抚平身边人的伤痛,还可以提升他人对我们的信任感。
心理学上认为,善于安慰别人是情商高的体现,但是往往有些人把同情当共情,适得其反。我们如何才能够区分共情和同情呢?
1、共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人,而同情虽然也是在试图理解他人,却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
我们看到别人受苦,自己也跟着难过。这是因为我们假设:“如果我是他,一定会很难过的。”但是,我们毕竟不是他,怎么就能那么笃定地知道他到底怎么想、有什么感受呢?
有人安慰一个离婚的女士说:“你肯定很难过吧?”结果对方回答说:“并没有,我觉得自己解放了。”这就是误以为自己在共情,实际上只是在同情对方
2、共情的经典表达是“我不知道,所以我想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同情总是会把“我都知道了,我都理解了”挂在嘴边。
因为共情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遇到事,不急着选边站,不马上得出结论,承认自己确实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对不清楚的部分,提出疑问,直到把事情搞清楚为止。只有共情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全面”的理解
3、共情以倾听为主,而同情总喜欢给对方提意见。当我们同情一个人,其实我们也在下一个判断,就是这个情况挺糟糕的,陷入到这种情绪状态很不好,所以我们容易下意识地提出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尽快帮助对方摆脱困境。
4、很多人担心共情别人会让自己的情绪承受不住,其实这也是对共情的误解。共情需要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但并不是说站在对方那边就不出来了。混淆了我们自己的立场和对方的立场,依然是一种同情。
实际上,共情允许人们保持不同立场,我们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但这不等于我们一定要支持他,我们也可以保持自己的立场,允许自己对一件事有不同的想法。

03
共情主要“共”的就是“情绪”,人在情绪上头的时候很难做理性的思考,小情绪很容易就被煽动到大情绪。
共情需要练习,从来没有人能够一下子就能准确共情到一个人,哪怕是最厉害的共情心理大师也做不到。
共情能给我们所需的洞察和信息,以理解他人的需要,分享他们的悲伤之深、喜悦之强。
如果没有共情所赋予的相互理解和积极参与,理解就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简单词汇。
共情是理解的血与肉,共情让理解有了高度、分量和平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