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老妈,在书架上翻出一本92年的《唐诗三百首》,封面有些陈旧,书页己微微泛黄。这是我读初二的时候买的,距今26年。
那时学习的压力没现在孩子大,功课追得也不紧,语文老师鼓励我们多读书,尤其是古诗。
我的学校在郊区,去市中心的新华书店需要1个半小时,再转两次车。那时候还没有双休日,父母只有周日一天假,陪我买书就用去了大半天。
书买回来,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阅读,只盼着多学一点,用在我的作文中,让我的文章因几句优美词句变得生动起来。
十几岁的年纪,难免“为赋新词强说愁”,记得在一篇日记里,我引了“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己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一段诗,其实没有什么用意,单纯觉得很适合窗外雨打窗棂声。
老师的批语我记忆犹新:“花儿一样的年纪哪有这么多清愁悲凉,送你一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老师用毛主席的诗告诉我,人要有斗志,要自信自强。
收回记忆,我安静地读着一首首诗。有的记得清晰,有的已经模糊,有的只能默背出零星几句。书上有我用不同颜色的笔写的笔记,标的拼音和注解,原来当年,我真的很用心。
隔着26年光阴,书没变,诗没变,读诗的小女孩心境己不复从前。成长是必然的经历,年少读诗,多是强记字意,叹词藻韵律之美。中年再读,能解诗中蕴意,竟生出几分知已的亲切来。
我决定把这本书带回家,放在儿子的书桌上,跟他聊聊我的感受,毕竟,我的初二和他的初二,只隔了一本唐诗的距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