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打通的院墙,宽敞的不是一般,本来乡村宽敞,加上两家院墙拆通,一个敞字了得!硬是没反应过来。在他们的谈话中才得知,原来是在落实一宅一户。
我所描述就方圆百里,其它地方不论,以免夸大事实。
二十年前的村里,分家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兄弟之间,成家后,必须分家。这样一来就会向村里提出申请,然后批准。批,容易也不容易。容易的是有那个指标,可以申请,不容易的是大伙都爱土地,也刚得了土地(承包制开始),宅基地应该是集体土地或者是自留地,当时(二十几年)搞那个土地平整,开荒之类的,所以,土地被村民们热爱着。大伙对谁家增了人该分几亩地,谁家没了人,该退出几亩地,是陪敏感。不知何时起,村民的这种敏感已退化。直到有一天,有新的力量出现,他们才颇感无力。
受政策影响,贫困地区的农民可以享受易地搬迁。本来也算是一好事,问题是,搬迁的这些农民后续生活如何保障?一纸合同,全搬入城区,完了之后履行一宅一户,旧宅推倒。照这个标准,种一亩地,需要城区搭车去乡镇,完了徒行村里,再去地里。这是在种地,不是一日游。
回头看看城区的房子,也不是白入进,搭进去个十来万是正常。按人均面积,一人二十平米,一家四口,付五万元,可以接手一套八十平米的楼房。想想看,八十平米,一家四口,俩儿子。儿子都成年,他们的户口限制不能分开(农村有关政策,当然政策的莫名其妙)。很难想象他们以后怎么结婚生子,村里没房,城里卖不起。这是在脱贫?
能不能看看我们的地里位置,大西北,黄土源,人口是有多密集?别给我讲政策,那政策还要求实话实说呢!都哑巴了?
再者,凭什么城镇可以卖几套房,而农村就只能拥有一宅基地?换产粮区,经济区可以理解,换一大西北的黄土源……
那是一条路,怎么也说不清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