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拿到这本“粉嫩”的新书,对书名还是一些困惑的,字面上看不出这是一本啥书,但有一点让我很高兴——终于收到没有腰封的书了。注意到旁边的小字:我所经历的写作课。似乎有些明白了,先翻到后记,大概了解了成书的背景,对作者还是有些佩服的。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寻常的作家访谈录,我对访谈录的界定区别于纯粹属于作者的作品,譬如散文小说诗集,那些都是完全基于作者个人的输出,相较而言,在访谈录里,采访者是一个诱因,根据自己或者指定受众的需求抛出一些问题,文本的主要贡献者是回答问题的受访者们,也就是本书里出现的二十四位作家。当然这并不是要抹杀采访者的劳动,相反,如何提问以及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考较个人文学素养的任务。
二十四位作家,有不少是陌生的面孔,但总能有一两位让你喜欢的,于我而言,阿来,迟子建,是我极其喜欢的风格,手上正在阅读的是迟子建的短篇集《炖马靴》。
这本书里有很多作家关于写作的独到见解,为我们这些门外汉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譬如在阿来的采访段落里有这样一句“大多数的追问,关于人性和历史的,都是复杂的、需要耐心的”,似乎揭示了当下文学创作与阅读的一个窘境,一些读者渐渐失却了阅读的耐心,以及在阅读中找寻意义的耐心,同时,一些创作者也渐渐失去了“沉下心来”写作的耐心,我们执着于在阅读里看到非黑即白的真相,又沉沦在创作过程中急于求成的表面光鲜,这些都是“病”,得治。借用迟子建采访后记里的一句话:写作是一种治疗方式。我逾越一点说,用心写作是一种治疗方式。
我一向不屑于充斥在自媒体账号上诸如“二十八天教会你写小说”这样的所谓写作课,且顽固地坚持认为,写作是一场问心之旅,你能教会一些人叙事的技巧,却无法授予旁人一颗敏感博爱的心,从这一点上,倒是与这本书“于是我问我的心”有些共鸣。与作家对谈,可以了解一个迥异于作品的活生生的灵魂,这是仅仅通过阅读作家作品不能轻易做到的,所以要感谢像作者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代替我们的眼睛和嘴巴,去近距离跟作品背后的作家们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