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某M国驻华使馆日常乐事。
我朋友在这家使馆工作快三年了,每天都有很多乐事,真是刷新三观。此处每日记录一二,供大家解闷。
大家千万不要乱猜这是哪个国家,切莫对号入座。
夫人的家传绝学

某厨师联盟发起了一个“异域美食烹饪大赛”,把一份宣传杂志寄到了使馆。
大使对我朋友说:“去联系一下,看能不能邀请我们参加。”
大赛组委会一听说,M国驻华大使亲自过问并表示兴趣,大为重视。北京厨师联盟会长、某著名中餐厨师“冯大厨”力邀大使赴“大重烤鸭店”约谈。
跟着大使就有好吃的。
“大重烤鸭店”名不虚传,烤鸭油皮酥亮,让人口角吟香。大使红光满面的表示,好吃!
又上来了一道菜,这是冯大厨研发的得意之作——过桥东星斑。大使又表示,好吃!进而说,东星斑是M国很常见的鱼,相当于中国的草鱼,只是M国的人不会吃的这么复杂,一般就直接烤着吃,或者做成鱼酱。
东星斑做鱼酱,冯大厨惊讶。
菜过五味,大使说:“我的夫人来自于M国一个享有厨艺盛名的家族,她有家传绝学。”
冯大厨一拍大腿:“太好了!那我们就让夫人参赛!”
这事就这么定了。
其他参赛大厨都是自备食材和厨具,大使夫人则不然。她要求组委会按照她开列的清单为她准备好一切。组委会一看,都不是什么复杂的食材,准备起来也不麻烦。
越简单才越困难,大家都好奇这大使夫人会用这么几样食材打造出什么美食。
到了比赛那天,厨艺比拼的场馆设在了某展览中心。来自京城各大厨师培训机构、高级酒店的大厨和学徒都在大赛中亮相,煎炒烹炸焖炖煮,各显身手。
夫人穿着民族服装到场了。只见一个个展位上都火光冲天、飘香四溢,傻了眼。低头跟我朋友说,自己准备的太简单了。
夫人要求准备了什么呢?
大米、鸡肉、牛奶、淀粉、糖粉和一些常见蔬菜。她还自带了食用色素。
作为一个专业厨艺大赛,自带色素这类东西是拿不出手的,夫人把色素藏了起来。
比赛开始了,夫人亲自操刀切肉,熬制成鸡汤,又煮了一锅米饭。做鸡肉饭的同时,又忙着制作M国特色小点心——花花绿绿,是M国国旗的颜色。
有观众发现这还有一个外国女厨师,都好奇的围观。夫人提醒我朋友,快给她拍照。她穿戴起了组委会配发的白色厨师帽和厨师服,还围上了金领结。
别的展位还在热火朝天的备菜,夫人这里已经收工了:十几份鸡肉饭和一大盒鲜艳的甜点。评审团派人提前过来品评,大赞夫人厨艺过硬。
不能就让夫人这样离开呀,大赛组委会端出来提前制作好的奖杯,发给了夫人:
国外参赛选手特别贡献奖
夫人搂着奖杯、端着甜点,同颁奖嘉宾——冯大厨,各种角度留影,然后蹦蹦跶跶的离开了比赛现场。
她们走后,我朋友打听到,大使夫人做的鸡肉饭和甜点立刻被赠给了布置展位的工人师傅们。
自打大赛结束之后,大使和夫人曾在微博微信以及各种场合晒过得奖的照片,逢人必谈家传的厨房造诣,俨然以大厨自居。
有某杂志听闻大使夫人在这京城厨师最高大赛获了奖,觉得这是个可以挖掘的新闻,对夫人做了专访。采访就在大使官邸进行,夫人优雅谦逊,浅笑吟吟,称自己的厨艺水平还差得很远。
通过采访,夫人滔滔不绝的畅谈了自己对美食的见解,还说自己保有非常多家族菜谱。杂志一听,这不能埋没啊,这得继续挖掘。
杂志提议,夫人您可以出书啊!就叫《M国大使夫人——厨房里爱的秘籍》。
大使和夫人太高兴了, 没想到竟要在中国出书了。
“Oh, my dear love, you are the best!” 大使当场就亲了夫人一口。双方又热聊了好半天,头脑风暴了很多创意,方才结束采访离去。
后来的两个星期内,夫人曾主动给该杂志发过一些自家菜谱,但都不成体系。杂志方面也不断通过我朋友,收集大使夫妇的资料,询问进度。
但是两个月后,杂志继续单独联系夫人,却再无回音。我朋友也问过夫人是否要继续出书,她总不置可否。
杂志问:“本来双方正在按部就班的推进出书事宜,但是有一天说起了费用,我们说夫人需要自己承担一部分出书的成本,杂志社承担另外的大部分。自从说了这么一句话之后,你家夫人就突然失联了,是不是因为这个费用问题?”
真相大白,这还用问吗?以对使馆夫妇的了解,他们从来都是一毛不拔,反正排着队给他们花钱的中国人多着呢,你让他们掏钱给自己出书,闻所未闻。
我朋友耐心跟杂志解释了这其中的玄机,杂志大惊,说这点小钱没想到夫人竟如此介意,她不愿意买单可以说啊,为什么就没了音信呢,百思不得其解。
最终,这事不了了之。因无人赞助,大使夫妇一直没能完成公布这家传秘绝学的心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