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45年~135年间,商鞅约出生于395年。隔着二百多年的两位大家,因为一本《史记》,两个人有了交集。

交集1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毫不客气,说他刻薄寡恩,为什么呢?因为他“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

商鞅为什么“刑公子虔”呢?其实司马迁在前文也交代过:
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既然太子嬴驷触犯新法,那就应该处罚他的师傅赢虔、公孙贾,商鞅这样做了,却落得寡恩的名声?可见,司马迁要么还停留在“刑不上大夫”的想法里,要么就是人为的对他有不公平的看法。
另外,秦人对商君其实是感恩戴德的,毕竟,战场杀敌就有机会立军功,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交集2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这是《史记》上关于陈胜吴广起事的原因描述。

千百年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直接原因是征发途中遇到暴雨,而按照秦律,晚于指定日期到达是要被处死的。横竖都是一死,还不如反了,没准还能闯出一片天地来。
但是,根据1975年发现的睡虎地秦简记录来看,司马迁又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
《徭律》:御史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
也就是说,陈胜吴广按照最晚的时间算,超过十天,也就罚一套铠甲的钱,断不至于将这九百人处死。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刘邦,看看她这个时候在干什么。
或许押着囚徒在邙山晃荡,也可能已经占山为王了,甚至打回沛县了。
总体来说,刘邦干着和陈胜吴广一样的活儿!
到这里,似乎有点眉目了吧。
陈胜吴广按律本不当斩,他们却起义了,这样的举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无法容许的。
但是,如果说陈胜吴广起事是不合理的,这也就否认了刘邦的合法性,显然,受过宫刑的司马迁是不能这样写的。

另外,秦末农民起义打出来的旗号都是“伐无道诛暴秦”,刘邦亦是如此。在建立西汉政权后,却是汉承秦制,因为他发现秦朝的制度太完美了,好多律法完美到没法修改,基本上是直接拿来就用。
所谓的“暴秦”,无非就是指秦朝的法度严格,而法度是谁创的呢?显然,这个锅得有商鞅来背。
实际上,西汉的建立,还存在一个法理上的矛盾之处:秦国因施行这些律法而成暴秦,遭到底层人民的激烈反对,刘邦建立的西汉政权就不是“暴汉”了?
后来,汉朝提出五德学说,其实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秦崇黑,属水;汉重黄,属土,是以土克水。
其实就是所谓的顺承民意,天欲取之。

结束语
所以,说到底,这是一个“得国合法性”的问题,是一个原则性问题,司马迁是扛不住的,只好把它扔给一个二百年前的人了,反正他觉得恶心一把也没什么。商鞅一个仁义之人就这样被一座不仁之山压了两千多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