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一期:卿云歌:民国故事的开篇

第一期:卿云歌:民国故事的开篇

作者: 大城小课 | 来源:发表于2022-01-03 17:26 被阅读0次

    讲到某个国家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中国:五星红旗?还是义勇军进行曲?美国:星条旗还是美国大兵?日本:太阳旗?还是“私密马赛”?法国:投降?还是《马赛曲》?

    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尽管有相当多的标签和象征,但是对于大众来说,《国歌》无疑是其中占据相当重要地位的部分。比如:看一些影视作品《战狼》、《红海行动》、《湄公河大案》时,随着旋律响起,我们总是情不自禁跟随着哼唱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因此,当回望离我们最近的时代时,我就提出了疑问:中华民国国歌是什么?在网络及书中找到答案后,决定以中华民歌第一首国歌《卿云歌》为起点,讲述民国(1912-1949)及其前后时间段的故事和人物。

    关于中华民国国歌有几种说法,本期主要参考的是《<卿云歌>­­——中华民国第一首国歌》(王运东)以及《平衡国民性与民族性清季民初国歌的制定及其争议》(野寺史)的论文中观点,并结合其他资料,认为《卿云歌》两度作为中华民国国歌,又两度被废止



    《卿云歌》的由来

    相传为舜在位所作,王国维认为是舜十四年,因为见卿云祥瑞,于是命禹摄政,《史记》对此也有记载。歌曲本为君臣合唱,由舜领唱

    其歌词为:

    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复旦兮。明明上天,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予一人。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鼚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已竭,褰裳去之。

    最后一句,所谓“精华已竭,褰裳去之”表达的其实就是“禅让”。


    第一次:临时国歌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民国建立之初,就着手准备制定国歌的事宜,当时教育部在政府公报发表征集广告,类似于现在探月卫星、火星车征集名称

    中国从尧舜以来没有国歌,中国第一首国歌还是清政府出于当时外交需要,于1911年10月4日(武昌起义前六日)颁布的《巩金瓯》作为应该是中国第二首国歌,民国第一首国歌,当时教育部是相当重视,一直强调国歌对于国家的意义,认为国歌代表国家的形象,同时还能够弘扬人民的精神,所以这事关系重大。

    应该说来,应征的稿件有不少,不过从当时官方披露来看,好像只有两首。1912年2月25日,也就是民国教育部发布征集国歌公告的20天后,教育部最先公布的应征稿件是沈恩孚作沈彭年填谱的,这也是目前百度百科中给出的第一首国歌,但是这个观恐怕是不太正确的,根据目前资料显示当时并没有确定国歌教育部第二次刊发应征作品是在同年7月底,由沈庆鸿歌、邹华民填谱。以上两首由于当时教育部开会以后,觉得不满意,并没有确定为国歌,目前只能说是《国歌拟稿》比较恰当。

    但是没有国歌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到了1913年2月,教育部只好再登报请撰写国歌。这一次主要有四家应征,即:章张钱汪四家。分别是章太炎、张季直、钱念qú)、王衮甫。其中,《卿云歌》就是汪版。

    1913年4月8日,国会举行开院礼,所谓开院礼就是民国两院议员及国务院、政府委员、筹备国会事务员等聚在众议院议场举行国会开院典礼,宣告民国国会成立。在当时可以说是“前古未有之盛典”,1913年4月 14日上海《申报》就对此事登报。典礼现场需要奏国歌,于是《卿云歌》作为临时国歌用于“临时演奏”。不过在后来确定国歌时,认为《卿云歌》太过“秀丽靡绵”,没有发挥国家、民族的优良品性,所以没有采用。

    1915年,当时袁世凯是大总统,根据外交部提出的要求,于是当年4月命令制定国歌。于是第一首中华民国国歌诞生,即《中雄立宇宙间》。

    后来袁世凯推翻共和复辟帝制垮台洪宪帝制失败),张作霖执政期间,可能也是沿用此歌,只是改为《中国雄立宇宙间》,所以这首歌作为国歌的时间也很短。期间还可能出现《中国雄立宇宙间》和《卿云歌》混用的情况。同时,可能由于《中国雄立宇宙间》是袁世凯在位时制定的,或者其他原因,有些文章对《中国雄立宇宙间》是否是国歌持否定的态度比如北京大学李静在《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中就说:此后(即19124月之后),民国国歌的制定由于政治的动荡一直议而未决。


    第二次:正式确定

    前面说过,民国建立后,其实是急切需要国歌的。在当时的《时事新报》、《晨报》等报纸上都有对国歌的讨论。由于当时教育界、学界对国歌问题的关心程度渐增,1919年11月底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关于设立国歌研究会的请求。到1920年4月,基本确定以《卿云歌》作为国歌,这一版采用萧友梅的曲谱,是西洋式的,但是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西洋曲谱搭配文言文略显怪异,演奏也可能会出现不和谐,算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

    但是,总归在1920年由国务会议确定为国歌,当时决定从1921年7月1日开始施行。这个时间点也比较巧,恰好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诞生纪念日

    在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卿云歌》在民国国民之中普及程度怎样,很难说清,比如就有人认为歌中所谓“帝舜禅让”实际是为北洋政府歌功颂德,为军阀混战的就中国粉饰太平,因此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吴就提到“全国大多数了,并不欢迎他”,甚至有人提出《卿云歌》歌词并非舜所著,而是他人伪造。又如,陈毅也曾反对过该国歌,并以为《中国男儿》定为国歌很好,并带头领唱。


    国歌确定过程中的争论

    作为民国政府的国歌,在其制定过程中存在较多争议,有两个方面:一是歌曲的外在形式,是歌曲的深层内核。

    外在形式主要表现为“文白之争”

    即国歌时以文言文还是以白话文填词。客观现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也就是《卿云歌》作为临时国歌的时候,白话文虽有,但是也只是作为教育、启蒙的工具,实际当时文章等大都是用文言文写作的,当时坚持的弘扬传统文化、文学美感等,使用的语体仍是文言文。

    在白话文一方,前面提到的吴研因,时任苏州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就认为在国歌内容上,应该坚持“要用有韵的白话歌”。《晨报》上发表的一篇评论也指出“字句要用白话,要押韵”,同时“叫大家不分老幼文野,全可以唱”,该评论还指出《卿云歌》是用文言文做的,社会上大多数人民,不懂其意思,更不谈去唱了。后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体诗创作等,对《卿云歌》的批评不绝于耳。


    深层内核则表现在文武之争“。

    即国歌是立足历史与传统文化还是强调竞争存亡。如法国的《马赛曲》就是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当时在民间颇受关注,不过当时国民政府对此并不认同。又如,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开始关注武士道,受此冲击,逐渐在国家精神层面思考“尚武”的意义。他指出:中国人无尚武精神,其原因甚多,而音乐靡曼亦其一端,此近世识者所同道也。

    当然,对于尚武精神的反对也不乏其人。比如张季直就认为法国风格的国歌不适合中国,鲁迅也表示反对以“尚武”作为爱国、救国方法。

    另一方面,也有认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一国立国之本,所谓: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因此反对尚武,在当时也是有强大的社会文化基础。

    也就是说,在国歌确定中,如何进行决策,如何平衡这些争论、取舍、调和,确实是个相当困难的问题。可以肯定的说,确定《卿云歌》为国歌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反而可能更像导火索,有不少的争论确实是围绕此展开的。


    《卿云歌》第二废止,有说具体时间是1928年的,有说时间是1930年的。这里采用1928说法,实际上国民党在广东地区,从1926就已采用《三民主义歌》作为国歌, 1928年北伐成功、全国统一后国民政府即正式废止《卿云歌》。

    作为当时民国国歌,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卿云歌》确实起到安抚民心的作用,不管其内容如何,今倒也是不需要对此进行批判。

    参考文献:

    [1] 王运东 . 《卿云歌》——中华民国第一首国歌 [J]. 戏剧之家 , 2018(12).

    [2] 野寺史 . 平衡国民性与民族性:清季民初国歌的制定及其争议 [K].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3] 李静 . 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C]. 文艺研究 , 2007 (03).

    [4] 时琳 . 中国国歌小史[K].国防 ,1990 (10).

    [5] 杨赛 .舜的礼乐文明[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0 (0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期:卿云歌:民国故事的开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rnx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