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品》发布以来,阅读量惨淡,是我可以理解的。
在文学上,可以说我是非常保守,甚至古板。中学,餐桌上同学交换的SD卡,里面塞满了各种小说,我却不感兴趣。那时候我还是与文中的A一样无法接受电子书,坚持认为只有纸质书才是文学应该呆的地方。去书店总是直奔外国名著的专区,看些果戈里,马克吐温那样的名家作品。近年来有名的《岛上书店》也买来,一字不落地看完。每到诺奖颁布的时候,获奖作者的作品都会是我接下来的阅读对象。
高中时,我被日本文学深深吸引,川端康成、太宰治、村上春树、石黑一雄……慢慢地爱上那种隐晦的,暧昧的,具有暗示意味的表现手法,自己也不知不觉受到影响,这也体现在《阿托品》里。
小说现在偏向了即食减压的工具,这也并非不好,但我的文字一定要传达价值,引人深思,对读者而言会累很多,这或许使它在如今的阅读市场不那么令人喜欢,《阿托品》就是这样。
为什么要叫《阿托品》?
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药,主要解除平滑肌痉挛,量大可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同时抑制腺体分泌,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搏加快、瞳孔散大、眼压升高,兴奋呼吸中枢,解除呼吸抑制。阿托品化的时候瞳孔较前散大,口干,皮肤干燥,颜面潮红,肺部罗音减少或消失,心率加快。
或许这样说太过复杂,简而言之,阿托品反应与遇见爱情极其类似。
我玩的就是这种类似爱情的把戏。
《阿托品》的人物设定?
从章节一到现在,不难发现都没有使用可以显示性别的代词,“我”也没有确切的名字。不局限人物性别,间接支持LGBT群体,是我的态度,也是我想要传达的价值其中之一。读者希望是怎样的两个人,那就尽管顺从自己的希望,不需要我去局限。
人物用字母为名,与章节一中爱情选择论密不可分。为什么是A,为什么是F,都是我仔细考虑过的细节。
《阿托品》的主线和值得注意的点?
A与“我”之间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点:
A渐渐展开的真实面貌
“我”对A的态度转变
B、F等人的象征意义。
很多登场人物都是现实存在,我写的也很顺手。
《阿托品》的价值?
这不是一篇看看就完了的小说。
作为法学生,法学是我擅长的领域,现如今公众对法律的不自信,对律师的差评,对司法的抱怨不断。我会借着A的视角用支线情节来普法,让大家感受到法律的力量,试着去理解那些看似不公平的判决为什么是公平的。
除了法律,还会涉及到生物,物理,医学,哲学,心理诊断学,影视艺术概论等等,在体会A和“我”情感变化的同时,我希望读者能有所收获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最后
即便是没有人看,我也会写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