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经典哲学/近代 探求普遍性16~《功利主义》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经典哲学/近代 探求普遍性16~《功利主义》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作者: 放下皆得 | 来源:发表于2023-08-13 07:16 被阅读0次

1806~1873

以幸福为道德依据

与其当一只满足的猪,我宁愿做一个满足的人。与其成为一个满足的蠢人,我宁愿成为不满足的苏格拉底。

这个由边沁创始的功利主义哲学与康德的道德论相对,以探求道德的实质性基准为目的

对康德认为,道德准则必须采取具备法则的形式。好的内涵因人而异,不具备普遍客观性,因此,定言命令才是道德的基准。

与此相对,功利主义哲学批判康德,认为要讨论道德基准和根据,就必须从某个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带来幸福这一视觉出发。

在《功利主义》中,穆勒基于功利性原则,深化边沁提出的立场,探索道德与正义的基本原理,虽然穆勒与边沁的重点略有不同,但是在大体方向上是一致的。

行为的合法性取决于是否带来幸福

穆勒认为,要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正确,应该它是否带来幸福即快乐为基准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的话,一个行为越能够带来幸福,它就越是正确的。反之,一个行为,如果越能带来不幸即不快,它就越是错误的。

这也许有人会对将快乐等同于幸福的观点蹙眉。快乐与幸福能就这样画上等号吗?追求快乐和追求幸福不是两码事吗?但是,在穆勒看来,对此感到疑惑的人只是没有把握清楚对人而言快乐的本质。

与其当一只满足的猪,我宁愿做一个满足的人。与其成为一个满足的蠢人,我宁愿成为不快乐的苏格拉底。如果那只猪或者那个蠢人对此有不同意见,那是因为,他们只知道他们自己的问题。

对人来说,快乐既是肉体性的,也是精神性的。当我们意识到能够追求精神性的快乐时,将无法满足于肉体性的快乐,转向追求更加符合人性的快乐——即精神性的快乐。

基于此,穆勒认为,我们应该以是否使生活更加充实这一点为道德的基准

在穆勒的观点中,道德的本质是为了使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充实生活而应该得到遵守的普遍规则,而康德所说的纯粹的形式上的法则,很难说是道德的本质。

正义是社会公益

穆勒紧接着从功利主义的视角论述了正义的本质。

我们总是将正义放在与功利即实用性相对立的阵营中,比如,我们认为法庭是一个下定决心裁决社会之恶的地方,它与实际利益、快乐与幸福是断裂开来的。谈起正义这一概念时,我们总是会产生这样的印象。

但是,穆勒并不赞同这种看法,正义并非脱离实际利益的基准,正义就是众人的实际利益,也就是社会公益。正义一旦脱离功利存在,就会化为空壳

将道德与正义根据置于人际关系之中

康德将道德与幸福看作对立面的论法不同,穆勒以功利为道德依据,进一步推动了道德原理发展。

康德提出的理性能够使人自律地朝着应有状态前进的观点,在哲学史上确实是很大的一步,但是,在他的道德论中,仍然留存有神的观念。这点瑕疵实际上折损了康德道德论的说服力。事实上,任何以自然或神及传统习俗等人际关系之外的概念为正义根据的尝试,在哲学上都是一种倒退。

然而,穆勒在功利主义中,特别是在其中有关正义的部分中,将道德与正义根据置于人际关系之中,他的理论也因此展现出很强的说服力,这也是由霍布斯创始的近代政治哲学在经过卢梭、黑格尔、穆勒三人完善之后终于得出了成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典哲学/近代 探求普遍性16~《功利主义》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rsj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