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生期间,还是认真读了不少书的,其中这一本《人类学基础》朱炳祥、崔应令主编的,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我算是认真看完了的,对于其中许多理论,到现在看起来觉得熟悉而陌生,突然翻出来了,就算是复习吧。
一、前言
人类学的基本精神:一、由“知识”而达于“人格”、“性情”以及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二、尊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模式并对其保持高度的兴趣。
三、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了解及和谐相处。
马林诺夫斯基:“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
人类学的关注:人类社会的终极前途以及人的自身的完善,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去平等地对待世界上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每一种思维方式。尊重异文化,善待“他者”,反思本文化,批评自我。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第一章苦闷的人类学家
第一节研究目的的苦闷
列维——斯特劳斯 《忧郁的热带》
他的苦闷:人类学家对自己置身其中的文化往往是一个批评者,但他是为了批评本文化的目的才去寻找异文化、探索异文化的。但遇到了困惑:他开头是为了寻找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型才去探索异文化的,那个时候,他“在自己社会是批评者,在其他社会是拥护随俗者”。但是当生活与分析都深入以后,他发现异文化中同样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东西。这就使他产生了诸如以下文化的态度:“每一种社会都在既存人类诸种可能性范围之类做了它自己的某种选择,而那些各种不同的选择之间无从加以比较,所有那些选择全部同样真实有效。”这种态度就使得人类学家的作用只是为了了解而了解其他社会。
为消除这一苦闷,列维把问题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探索不同的社会,理出大多数人类社会所共有的特征,构建人类社会的理论模型。第二阶段,使用所有的社会而不仅仅是某一种社会来说明社会生活的原则,用理想社会的模型来改良我们的习俗,创构更加美好的社会。
人类学的阿基米德支点:把世界上各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制度来研究而不将任何一种文化作为普遍性来看待。
人类学的洞察“西方文化不具有全球的普适性。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西方文化不仅不能代表普遍性,反倒是普遍性之外的特殊性的文化,它走着一条与大多数文化颇为不同的发展道路。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我们从世界史前史的立场上,把转变方式分成两种。把眼光扩展到欧洲、近东、非洲、中东、远东、大洋洲和美洲,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大空间的不同方式。一个是所谓世界式的或非西方式的,主要的代表是中国。一个是西方式的,前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连续性的,就是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许多文化、社会成分延续下来,其中主要延续下来的内容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后者即西方式的是一个突破式的,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经过技术、贸易等新因素的产生而造成一种对自然生态系统束缚的突破。
第二节研究方法的苦闷
费孝通《师承 补课 治学》:战后面临着一个新的形式:一是帝国主义要在它占领的地区开发资源供给他们掠夺,必须利用土著的劳动。一是殖民地人民开始更有组织的反抗,是帝国主义者想直接单靠武力来统治遇到了困难。如果长期维持着战争状态,不但军费浩大而且不便于进行剥削,这个算盘是打不过来的。因此老牌殖民主义者的大英帝国带头搞起所谓间接统治来而来。
人类学的实地调查研究方法,即田野调查。就是适应了殖民主义的间接统治而发展起来的。
对人类学微观研究重要性的理解有以下几条路径:
一、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里夫——布朗的路径,这条路径是对具体个别的例证的研究进而达到一般通则的强调。布朗认为具体的研究本身就是对一般规律的研究。因为具体的事件总是一般规律的例证。
布朗的研究逻辑是:为了发现通则而研究个案。
拉德克里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指出:人类学的方法是一种“归纳法”。研究目的在于对文化现象的一般规律的追寻。
二、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等。强调地方性知识。格尔兹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种文本的集合体”
地区背景在人类学知识形成诸条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同心圆式的路径。强调同心圆中大圆与小圆的关系。文化不是孤立体,人类学研
究是一种整体论的研究,整体论将局部“融入背景的分析战略”。
第三节研究立场的苦闷
人类学者在求实也为了帮助他人的同时,是否以此为手段“更典型的是为了帮助他自己”带有功利化的人类学者。
表达时放弃不了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一旦放弃,又会失语。
对现代性的看法。
第二章人类学研究领域
人类学天然地超越各种具体的文化现象。人类学研究是一种整体论的研究。与经济学、宗教学、政治学、文学等具体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包容的关系。
第一节亲属制度
一、亲属关系的重要地位及意义
亲属关系式因血缘和姻缘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意义在于将人组织起更大范围的协作关系,以便进行经济生产活动,同时对付自然界和社会的敌对关系,从而获得生产的条件。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人类是一个修补匠,他们的工具世界式封闭的,他们的操作规则总是就手边的现有之物来进行的。而人类自我身体的来源是人类生存的急促,是手边的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的材料,它最容易拿来作为建构文化的材料。人类社会关系发生的最初基础就是血缘与姻缘关系。
亲属关系:血亲,与自己有直接或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
姻亲,由婚姻关系缔结而导致的亲属
当然亲属关系不能等同于文化关系。
二、婚姻与家庭
人类学关于婚姻的定义:一个男人或男人们与一个女人或女人们之间持久的链接,赋予配偶互相专有的生活权利和经济权利,赋予由婚姻而生的孩子以社会身份和权利。
这个定义显示的是婚姻的社会性质而不是自然性质。
婚姻的本质是社会群体的公开认可和批准。
婚姻形式: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夫兄弟婚制、妻姐妹婚制。
形式由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环境所组织和确定下来的。
婚后居住模式:从夫居、从妻居、双居制、新居制、分居制
人类社会的家庭: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扩大家庭:两个或两个以上核心家庭由不同关系而组成的扩大家庭
1多偶制家庭:包括一夫多妻制家庭和一妻多夫制家庭
2主干家庭
3联合家庭
三、群体的扩大与地域社会的构成
第二节经济制度
一、经济的类型:采集与狩猎、园艺式农业、畜牧业、精耕农业、工业
二、交换体系类型:互惠交换、再分配交换、市场交换
三、经济人类学的问题意识
经济人类学并不孤立地研究经济问题,而是将经济放到政治、亲属制度、宗教仪式等构成的社会文化的整体系统中去观察分析。
经济人类学将西方经济形势仅仅作为人类各种并存的经济形式之一来研究,并不任务西方的经济模式是全人类的普遍模式或具有未来普遍采用的必然性。
经济人类学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经济形式变迁的不同路径。
第三节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
一、政治人类学的学术策略
由边缘出发颠覆中心。
二、政治制度的类型:游群、部落、酋邦、国家。
三、社会控制
游群与部落的政治领导主要靠飞强制性的威望建立起来,酋邦和国家的政治领导主要靠强制性的权利建立起来。
第四节宗教
一、宗教的定义
人类学意义上的宗教是指人类对超自然存在的信仰和仪式行为。
信仰形式两种:一、对超自然存在物的信仰表现为神灵信仰。二是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二、宗教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穆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三种自然现象。第一类可以触知的对象。第二类是半触知的,第三类是完全不可触知的。第一类物体不能直接产生神的观念。第二类对象为“可称作半神的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三类对象的把握中,才“找到了‘神’的萌芽”,“从而使人们想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点——获得无限与神圣的观念。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宗教发源于群体生活、批评泰勒等人的观点,任务在梦境和倒影中并无足以产生宗教敬畏的怪异之事。宗教情感由对社会的崇拜和畏惧而生,故宗教产生于社会生活。
当人类企图把握哪些无法用理性实践活动来把握的那些事物、对象和力量时,人类就创造了宗教。
三、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与社会共存:只要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存在不可把握的东西,而人类的符号本性又总是企图去把握它,那么宗教必定存在着。
宗教与社会的功能性关系:支撑社会的稳定为社会结构的稳定提供论证
扰乱社会的稳定,为社会结构的变迁提供论证
第三章人类学研究方法
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人类学史上分别诸种于文化的进化、传播、功能、结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所形成的古典进化论、传播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解释学派。
现代人类学最基本的方法是田野调查、是现代人类学的真正核心和基石。
田野调查:是指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长期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直接体验等方式获取该社区具有整体性的第一手资料,进而将具体经验事实上升为一般理论的研究方法。
功能学派的田野工作方法有如下几个要点:强调整体论
时间要求一年以上的周期
空间上限制在一个社区、一般是一个村庄
技巧上要求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
理论上要求具体经验事实上升为一般性的理论
第一节初入田野
第二节民族志方法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田野工作的三大基石是:1必须怀有科学的目标、明确现代民族志的价值与准则。2应该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3使用一些特殊方法来搜集、处理和核实证据。
田野三角:参与观察 看 。直接体验 做。 深度访谈 想。
第四章摩尔根的古典进化论
第一节摩尔根的问题
人类学的第一个流派被称为古典进化论,以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为目标。该流派以宏大话语来构建人类文化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注重于人类文化一致性的研究,显示出猜想与假说的性质,它们是资本主义繁荣昌盛时期的乐观主义的表现,表达出强烈的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
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1818-1881是古典进化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古代社会》是他的代表作。该书:构建社会的宏观发展史,这一发展史是“蒙昧-野蛮-文明”三阶段论。他的贡献在于将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的观点又分别细分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这样加上文明社会,一个经历七个阶段。
摩尔根用三根重要的支柱支撑了社会进化论的宏伟大厦。
第一根:生存技术发展阶段论。他人物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即发明和发现、政治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及财产制度中,生存技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
七个阶段人类生存技术要点:低级蒙昧社会 始于人类的幼稚时期
中期蒙昧社会 始于鱼类食物和用火知识的获得
高级蒙昧社会 始于弓箭的发明
低级野蛮社会 始于制陶术的发明
中级野蛮社会 东半球始于动物的饲养
西半球始于用灌溉法种植玉米等作物,以及使用土坯和石头来从事建筑。
高级野蛮社会 始于冶铁术的发明和铁器的使用
文明社会 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
第二根:政治发展阶段论 摩尔根运用氏族理论支柱建立了社会政治制度从原始时代到
文明时代的发展顺序,这个序列就是“以性为基础的社会组织
一氏族一胞族一部落一部落联盟一国家”。 人类社会组织的发
展过程是“最初以性为基础、随之以血缘为基础而最后以地域
为基础”。
第三根:家族制度发展阶段论 人类婚姻和家庭进化的序列 杂交、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的家庭。前三种属于群婚的范畴,与蒙昧时代相适应。对偶婚与野蛮时代相适应。一夫一妻与文明时代相适应。
摩尔根古典进化论的弊端: 研究方法上是将不同环境、不同历史而造成的社会文化差异性错当做社会文化不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生产技术决定论”的失误。忽略了生产中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氏族理论的失误。家族制度发展阶段的失误,男女杂交作为他所推测婚姻系列的第一阶段是出于自己的猜想。将亲属称为制度错当做事婚姻和血缘关系的直接反映。因为亲属称谓制的发展变化慢于家庭的变化。一夫一妻并不是文明时代所独有。
综合来看,摩尔根的进化论是一种单线进化论,不考虑环境与地理所造成的文化的区域性与民族性,其立论基础是人类心智能力的一致性。古典进化论是一种“猜想的历史”或“推测的立论”。
弗兰兹·博厄斯学派主张:文化只能依据发生该文化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等背景来理解与评价。这个著名的观点也被称为文化相对论。
弗兰兹·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第五章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研究
1922年,本罗尼斯劳·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拉德克里夫—布朗《安达曼岛居民》。两本书出版标志着功能主义人类学诞生。
第一节基本理论观点
功能主义文化理论:将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互相联系的系统,强调整体的研究方法,并力图找出作为整体人类社会的功能的一半法则。“文化的功能在于满足人类生活需要”。
马林诺夫斯基的基本理论:文化、功能、需要
吴文藻《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与现状》:‘功能’乃是一部分的活动对于整个活动所作的贡献。而某种特殊的社会惯例之功能,也就是它对于全部社会生活看做全部社会制度在发生功能时所作的贡献。这样的社会制度管,隐含了一种‘功能上的统一’。就是说,社会制度的一切部分共同运行着,使之达到适足成都的内部的一致或和谐状态,而不致产生不能排解或加以制裁的种种持久的冲突。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地。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
功能:1文化的功能时满足人类需要的东西,反对古典进化理论将文化现象作为是历史的遗留,并作为恢复人类历史原貌的主要根据。2要从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中去研究文化的功能。3功能的眼光就是一个整体的眼光。
需要:基本需要、派生需要、整合需要。
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文化是节制生物本能以协和社会关系的机制,文化不但 是用来满足人的生物需要而且还可以用来限制人的生物需要。
文化: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接着又增加了社会组织在内。费孝通概括为五个点。文化是认为的、文化是为了生活,文化是人作为社会成员创造的,文化是自然世界的加工、人文世界有许许多多组成部分以构成一个体系的整体。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库拉 库拉的概念、库拉的交易规则
二、海外库拉
三、库拉的意义
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研究日本
第六章 格尔兹的文化解释理论
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
解释人类学的要旨:人是悬挂再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做这些网,因而认为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我追求的阐释,阐释表面上神秘莫测的社会表达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