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化,首先要得到公共的认同---我所简单了解的就是:要有一个地名,住的房子风格相近,抬头不见低头见,说的话都听得懂,一个动作就能领略对方即将的表达,相互之间有归属感,打招呼都用的是“吃了吗?”,吃的是一样的菜系,喝的酒都喜欢用酱香型或者酵香型,有一种共同的追求,有一种共同的信念,认可什么是荣,什么是辱,无形之中有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就是文化的背景。
徽州用了1342年磨合,866年的相濡以沫,成就了润泽中华的徽州文明,博大、精深。
公元1121年,徽州登临中国的历史舞台。
鸡鸣三省皖浙赣,千峦万嶂尽朝晖。
宋室南渡,赵氏经营江南达一个半世纪之久,虽军备无所用心,然文化大兴,徽人或问迅功名,或赴杭营利,种种不一而足。
至元时,外族入侵,徽人倚山势之利,拒兵隳之祸,存中原文化之火种,功德无量矣。
及明,徽多属江南道或直隶或江南行省管辖,明中后期,徽人仕商足迹四布中华。
清康熙6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二,取江宁苏州二府首字设江苏省,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设安徽省。
民国时期,抗战爆发,国民党设在沪宁苏皖的一些党政机关、学校等纷纷内迁徽州,时安徽省主席行署、皖南行署、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沪宁苏皖大量军政机关等三四百个大小机关单位先后迁来屯溪,还有大片沦陷区的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也避难集中在屯溪、休宁、歙县一带。屯溪的黎阳、隆阜、阳湖等地更是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连庙宇和祠堂都住满了人,使时有二三万人口的屯溪,猛增至二十多万人口,一时机关、学校林立,商贾云集,保障了东南各省行政机关能继续正常运转;几十所内迁学校,也继续在这里培养人才。
功不可没矣,此时人称屯溪为“小上海”。
时光荏苒岁月已矣。
1979年7月,小平同志徒步登黄山后召集安徽省委、徽州地委主要领导会议,会上一心要搞活经济,心急如焚的邓小平对思想僵化的有关领导提出批评: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好好整顿!交通不行,卫生不行,服务态度也不行,现在我们国家有些人就是慢慢吞吞不着急,积极性不高,你们搞旅游的人,要有点满意支持,但是服务态度好的,还是服务质量高的,工资又高。这里是你们发财的地方…外国人爬山要洗温泉澡,钱可以多收一点,旅社的建筑要搞得古色古香一点,这样的房子一天收他500美元,起码200多美元,我在美国住旅馆最低的是900美元,高的1200美元…他们来就是要花钱的,你每个宾馆要搞小卖部,你的祁红,你的绿茶,一两一包,二两一包,包装一定要漂亮,卖他几个美元。你们的笔墨纸砚也很有名,包装起来卖美金…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不觉流到1987年,有一天早上,徽州地委有个当年陪小平同志打桥牌的领导醒来,忽然想起小平同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话,醍醐灌顶,连夜打了报告经省委送到中央,请求撤销徽州,改成黄山,以便“打黄山牌”。
恩准!
于是黄山以行政编制进入中国地图,一把手也由州官变成了寨主,坐地收钱,来吧,来的都是财主,收500个美金。
黄山市下辖黄山区,黄山区下辖黄山风景区,但是好象黄山风景区不服黄山区长书记管,你算老几,老子经常见主席总统,哪天就参你一本,叫你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再见。
如今你经过皖南,到处看见“黄山欢迎你”的牌子,就是找不到黄山,这不能怪你,也不能怪我,有时候连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这牌子戳在那里只是做做样子的,他表示黄山山脚下那个村子的山民欢迎你,还表示我们这些不在黄山脚下的山民欢迎你,至于你是谁,我们是不管的。
有一天看地图,开心地发现,崇安现名武夷山市,通什已改成五指山市,大庸成了张家界市,灌县改叫都江堰市,思茅如今是普洱市,兰陵现在叫枣庄,庐州是两个胖子合肥,广济成了作死的武穴,沔阳变成了一只仙桃,葭县叫佳县,鄠县叫户县,鄜州叫富州,醴泉已经是礼泉了,依此类推,吾徽州之黟县不久将更名为一县,吾徽州之歙县不久将更名为射县,怀仁将更名为茅台市,鹿邑应该叫老子县,金华改称火腿市,德州最好叫扒鸡市…既喜庆,买年货也方便,岂不爽哉?
听说市里正在讨论复名,领导们觉得改名成本大,太扰民,不改谅那些刁民也无计可施,哼!
其实世上本没有地名,改得人多了,也就无所谓了,好在我还是中国人,呃不,中华人民共和国滴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