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八月哥
-1-
五一在老家摘樱桃,需要爬梯子,然后,我的小外甥不到3岁,也想跟着爬,于是,他就爬到了第三层。
我在最上面摘樱桃,知道他爬了,准备等会儿就下去,教他下梯子,因为我们知道对于孩子来说,爬上去容易,下来很难。
结果,被旁边他妈妈看到了,赶紧跑过来说,“你怎么能爬梯子呢,这个太危险,赶紧下来。”
我说,“让他爬一下,教他怎么下来就好了。”
他妈妈说:“现在大人都在忙,谁有空教他爬梯子,你又在上面没看着。
就抱走了。”
一个忙字,就失去了一次让小朋友锻炼爬梯子的机会,也许五分钟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这个小小事情,其实说明了挺多问题。
大人们以自己的事情为主,却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那就是体验、成长。
让孩子做一些看似“危险”的事情,其实是一种锻炼,相反,如果一直让孩子躲避各种危险,反而会让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无所适从。
-2-
类似这样的场景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怀孕起就开始注重营养和胎教,害怕胎儿在母体因欠缺营养发育不全,整个孕期在担心和焦虑中渡过;
孩子出生后,什么时候喂奶,什么时候断奶,什么时候添加辅食;长大后,每天吃什么,喝什么,营养是否均衡,身高、体重能否达标让成年父母忧虑不已;
孩子伤风感冒,一家人如临大敌,量体温、温水擦拭,反复阅读感冒药说明书,仔细甄别药品剂量,或直接抱着孩子频繁往返医院只为心安;
念书后,每天上学接送,目送孩子进出校门;在外玩耍,眼睛一刻不离,只要不在眼前顿时忧心忡忡,生怕出意外;
孩子与同学聚会,父母不停电话、信息确认安全;
该上哪所大学,选报哪个专业,进哪家公司,做什么职位,甚至和谁谈恋爱,家长全程参与,只因害怕孩子走弯路……
美国一位知名教育工作者在《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里提到:“对于子女的生活,太多的父母表现出过度指导、过度保护、过度介入的倾向。
这样导致孩子成年却未成人,既缺乏基本生活能力,又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3-
我曾经遇到过不少被家长“过度养育”的孩子。
比如有个已经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跟我去游学两周,从头到尾,几乎没有自理能力,衣服不会换,东西不会收拾,走路跟着队伍走都可能跟丢。在宾馆洗完澡可以光着屁股就跑出来,完全没有性别和隐私概念。
印象最深的是,看到别的小朋友打篮球,他非常想玩,却迟迟不敢动,只是站在一旁问,弱弱的问:老师,我可以去玩篮球吗。
我说,你当然可以去了,下次不用问我,想玩就可以去玩。
我能想到的是,这个孩子在家里,做任何事情,一举一动全部都要经过家长同意,这样的过度保护、过度干预,直接扼杀了孩子的任何主动性,以至于孩子连最基本的选择能力都失去了。
还有一个同行的女孩子,更是“过度养育”的表率了,已经小学五年级,她留了长头发,能够到腰部以下。
家人说:她从来没有自己洗过头发!
后来,跟着我们游学团,果然整整一个星期不洗头,后来到了第二周,其他同学提抗议了,她才终于,第一次,学着自己洗了头。
这件事情也让我觉得我们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养育真的出了很大问题。
过度养育,让孩子变得没有自理能力,不敢选择,不敢承担,父母也因为过度养育,变得对孩子能力的不断怀疑,觉得孩子做任何事都不放心,一旦孩子不在眼前,永远处在恐惧当中。
这样下去,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
-4-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的家长为什么不懂放手?
我试图理解,表面上看,是家长对孩子无原则的疼爱,深层次原因,其实是一种害怕失去孩子的恐惧。这种恐惧无处不在,以至于不想让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受到一点点苦楚。
比如爬梯子这件事,我关注的是小外甥可以足够强壮到爬梯子了,而他妈妈关注的,则是小外甥随时可能摔下来的危险。
如何寻找到这之间的平衡,就是养育孩子的难点了。
-5-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呢?
1. 认识到意外只是小概率事件
不可否认,生活中充满意外,但意外之所以是意外就在于这是小概率事件。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0.1%可能出现的意外而付出100%的精力严阵以待只能累了自己,紧张了孩子。
就像我看国外的孩子站在沙发边上,或者走在高高的娱乐设施上,只要确保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做到,可以在旁边照顾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承担。
2. 陪伴但不过度干预
现在很多家长了解陪伴的重要性,但是陪伴的质量有高有低。有些父母在陪伴的同时会不自觉地越俎代庖,总想“帮助”孩子完成某些事情。这背后其实是“恐惧”,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害怕孩子会失败。
想要孩子能够真正成长,家长首先要学着去克服这种“恐惧”。给与孩子充分的信任,让他们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吃饭,洗碗,穿衣服……照顾自己,照顾别人,给与孩子生活掌控感。
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当你给孩子机会去自己完成一些事情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的能力在这些小事中会日积月累。当你确信孩子能完成更多事情的时候,你的恐惧会在孩子能力增长的同时渐渐消散。
3. 孩子不是父母人生的全部
孩子是父母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不能完全丧失自我。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在帮助别人戴氧气面罩时,先要戴好自己的。
在养育中亦是如此。关注孩子之前首先要关注自我,孩子终将会长大,而家长们也不应该为了孩子放弃自我追求。在父母之外,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比如王菲的亲子观念,记者说你要给窦靖童找个后爸吗,王菲回答:她有爸爸,我要给自己找个伴侣。
事实证明,拥有完善的自我空间的人,培养的子女都不会差,因为父母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好妈妈永远胜过好老师。
所以,想要孩子拥有好的人生,请先过好自己的人生吧。
4. 接受不完美和挫折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一路顺顺利利,小时学业优秀,长大事业成功,可是,家长如果回顾下自己的人生,是不是也是磕磕碰碰,一路螺旋上升?
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各种挫折,艰难,然后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很可怕,同样没有任何缺点的孩子,其实也是不存在的。
作为父母心态上可以放轻松一点,承认和接受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也会减少恐惧和焦虑的情绪。
-6-
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够合情合理的爱孩子,给与ta自由的空间,犯错的机会,提高抗摔打的能力。
养育孩子的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修炼。在人生这条道路上,成为优秀的父母,也是一堂必须要学习的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