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 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在群星灿烂的唐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被清代王闿运认为是“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何以会得到如此高的赞誉。除了与诗歌所用到的优美的意象、营造的深邃的意境有关,这首诗中所包蕴的丰富多样的情感也是本诗成为千古名篇的重要因素。笔者试对本诗所包蕴的多种情感做简要赏读。
首先开篇八句为全诗奠定了凄美、哀伤的情感基调。前四句描述了一派海天相接、月亮初升的壮阔景象,暗含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颂。接着诗人将镜头拉近笔墨逐渐聚焦到草甸、花林、沙岸,明月清辉的映照下呈现出幽美宁谧、清幽凄冷的意境,“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凄美哀伤的情感基调。
其次诗歌第九句到第十六句,流露了诗人旷世的孤独感及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感慨。“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置身于浩渺澄澈的天地之间,一轮孤月高悬,一人一月一江一天地,诗人如杜甫笔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般孤独的形象跃然纸上。“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 一作:望相似)”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似乎绵延不绝,但作为个体生命却是如此的渺小,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月、天地的永恒存在更加衬托了人的生命的渺小短暂,置身于永恒的时间与空间中的诗人又如何不悲从中来,感慨生命短促呢?
再次诗的后半部分由对大自然的描写,宇宙人生的思考,回到写人类的爱情,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吴小如曾指出:“张若虚在他的《春江花月夜》中,他写自然、写景的部分固然体现了他对宇宙永恒性的领悟,而其写人事、写情的部分却恢复了自《诗三百篇》以来的游子思妇的主题……这同他对宇宙永恒问题的领悟是息息相关、互为表里的。只有把爱情描写恢复到三百篇和古乐府的传统,它才有不朽的价值可言;也只有认识永恒的哲人才能领会到爱情所具有的永恒意义。”后半部分先写了思妇对游子无处不在的思念,那思念漫天卷地,汹涌而来,挥之不去。诗人借月色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既是勾起思妇相思之愁的恶魔,又是思妇借以传达对游子思念的天使。思妇对月又爱又恨,同时又形象地表达了思妇对游子的爱恨交织的情感。
诗的最后八句写游子思归的哀愁。“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直接抒情,表达游子不能回家的悲愁。“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四句,在惆怅、沉吟之中,带有几许憧憬。诗的后半部分,处处可见相思的哀伤悲愁。
总之,全诗以月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为线索,描写了月光照射下的大自然和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境界深邃、遥渺,既有对大自然的惊叹赞美,对人生宇宙的哲思,又有对普通人相爱却相离的哀愁。
2019-02-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