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的所有讲解中,蒋勋老师把《春江花月夜》讲的最细,用了十多页讲一首诗。他以美学大师的视野,从平面到立体,从味觉到视觉,从伦理到哲学,详尽地做了解析。听了老师的讲解,回头再读一读,品一品,这首诗真的很美。想当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就是顺着这根藤摸到了《春江花月夜》这个瓜的,这首以孤篇压倒全唐诗的名篇。我认为两个‘’何‘’字应该重读,强调什么人,哪一年。
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落月摇情满江树’,老师重点讲了‘情’字,可我喜欢这里的‘摇’字,情是怎么来的,摇出来的。通过一个摇字,可以感觉到落月是多情的,江是多情的,树也是多情的,多情的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副多情的画面,非常安静的画面。就像我喜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不知道它有什么内涵,就是喜欢这幅画面。‘缘溪行,林尽水源’,那干什么呢,看看云起时吧。我知道它可能还有更深的含义,我不想去研究,只想享受这时的闲情逸致。
蒋勋老师还说了下面的话,值得我们去思考:
我们一直在做文艺,其实是没有用的。因为大的文化框架不完整,文学会无所依附。现在打开电视和报纸,会发现我们大部分的文字都在尴尬与琢磨的过程当中,不可能期待春江花月夜这种形态完美的文学出现。
我们看到花开了,赞美花的美丽,却常常注意不到它底下的枝叶,它的根。它需要的土壤阳光,跟雨水。而这些全部是他开放的条件。诗经绝对是根,它的养分源源不断输送上来。没有这个根,花朵是成长不起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