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在王崧舟老师的讲座当中,今天把语言运用作为语文素养的基础,课标中也这样讲。无论是哪一种素养,都是基于语言运用根开枝散叶。王老师讲的也有道理,所有素养的落实,离不开语言运用。没有对语言分析比较,字斟句酌,是难以培养思维和审美的。
但是,在反复琢磨中,我在想,如果语言运用是基础?那么文化自信是什么?从国家方针上来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八个字,是把魂放在首位的。语文要铸的魂,无疑于文化自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自信应该是根。离了这个点,我们教的再好,也没有把语文的任务落实到位。
这样算下来,无论说哪个核养是根都不太对劲,他们四个是手拉手的好兄弟,是一个闭环,是蕴含于每一节课当中,螺旋上升的核心素养。
在不同的文章当中,这四者发挥的比重不同。比如《秋天的怀念》更多的是侧重于语言运用,《长相思》更多的侧重于文化自信和思维能力等等。单独于某一篇文章来说,比重不同,就语文学习而言,却是难分仲伯。
文化自信,特指于中华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无论是哪一种文化,归根结底生长在中国大地上。自信源于热爱,是在经过了四遍之后的发自内心的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主动积淀,理解。
语言运用,强调语言实践。在实践当中能够主积累语言,建构语言和习得语言。从而掌握语言规律,具备有效交流沟通的能力。
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文章留白处的想象联想,是教学当中常用的手段。通过不同句子的分析比较,体会文本遣词造句的奥秘,是语文常用的手段。
审美创造,是指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里的美不仅仅是指语言文字刻画的形象美,同样也是在指文字本身的音韵美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