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国家全面放开二胎之后,很多人盯上了孕婴行业,相信高增长的出生率必然会带来一片蓝海,于是迫不及待地甩开膀子加入战局,结果却不尽人意。
2017年,国家计生委公布我国新生儿出生率持续下滑,一胎数量首次低于二胎。2018年,国家大数据显示,新生儿出生率较之去年整体下降15%。于是,很多创业者将原因归咎于新生儿数量增长乏力,以至于自己还没见到春天就进入了严冬。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2018 CBME中国孕婴童消费市场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出生率下降并没有对母婴产品的销量造成冲击,相反的,无论是网络渠道还是线下实体店成交额都有所上升。
今年双11天猫母婴方面介绍称,大王品牌整体销量相比去年增长超100%,花王L54纸尿裤销量超15万包。帮宝适品牌5天完成去年整个双11期间的销售,babycare新品纸尿裤仅预售即卖出300万片。
而近年来成长迅速的孕婴品牌—子初妈妈全网销售突破1.78亿元,连续两年获得渠道孕产类目销量第一的傲人成绩。
可见无论什么行业,谁能填补行业空缺、谁能解决消费者痛点,谁就能杀出重围。
为了了解孕婴行业消费者的需求,我们采访了郑州市内数十位宝宝3岁以内的年轻爸妈,发现他们都有着这样的共同特点:
1
追求产品性价比
价格是本次调查过程中被提及最多的一个关键词。
大部分的宝妈、宝爸在挑选衣物、玩具上更乐于选择一些价格适中的产品,玩具50元以内,贴身内衣100元以内为最好。一方面是因为宝宝正处于成长期,这些东西更替速度太快,价格太贵不经济;另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奶粉、婴儿辅食花费较高,压低了部分预算。
对于奶粉、婴儿辅食类入口的产品,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则明显降低。
2017年大数据显示,全国孕婴市场随着家庭月开销的增长,母婴用品消费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月消费5000元及以下的母婴家庭中,购买母婴产品的月开销集中于1000元以下,而月消费20000元以上的家庭,母婴用品的月开销集中于500元-5000元这个区间,并且在样本中不存在母婴产品月消费低于500元的情况。
2
安全是关键因素
受访者中,年轻一代的宝妈、宝爸对孩子的安全问题尤为看重。因此,许多知名品牌成为市场首选。这一点在宝宝入口的奶粉、咬胶玩具、尿不湿等用品中体现最为明显,在服饰上表现最弱。
据调查,2018年6月移动母婴主流应用中,母婴健康助手应用的款数占比40.0%,高于母婴电商、母婴实用工具和母婴社区,健康成为母婴人群优先关心的领域。
母婴产品的质量好坏和材质情况直接关系到妈妈和宝宝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绝大多数的顾客宁愿花费较高的价格也要购买各方面更有保障的产品。
3
有固定消费店铺,消费目的性强
2018年全国大数据显示,母婴人群约85%为妈妈或准妈妈,一半以上年龄位于26-35岁,和本次受访者信息基本一致。
接受采访的80、90后宝妈们无论是购买食品还是衣物、用品都有固定的店铺,了解的渠道主要分为亲朋好友介绍、品牌实体或旗舰店、本地母婴大号、小红书KOL推荐。但是作为年轻人,宝爸、宝妈也对新品牌和新店铺抱着开放态度,纷纷表示并不拒绝尝试新的东西。
在随机消费和目的性消费之间,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目的性消费。宝宝缺什么就到点采购,很少漫无目的乱买一通。
4
受产品口碑影响
无论产品是不是知名品牌,网友评论、亲朋好友的用后体验都是决定宝爸、宝妈最后是否下单的重要因素。部分受访者表示,即便最终产品实际效果不如预期,但是鉴于周围大部分人都曾经像自己安利过的原因,自己也很可能选择不予追究。
5
对相关服务需求增多
除了宝宝日常的吃穿用度,很多受访者提到日常对婴儿洗澡、早教、产后恢复等服务有不同程度的需求。
根据全国母婴消费市场调查显示,伴随着85后、90后人群育儿理念和母婴需求的不断升级,围绕人群深耕,切入妈妈、孩子及母婴家庭的各类生活场景,根据需求扩充服务类型,如母婴医疗、母婴护理、母婴智能硬件、早教、亲子等;另一方面,从实体商品延伸出来的相关服务,将向医疗、教育、旅游、智能硬件、本地O2O等关联领域延伸,形成母婴生态圈,跨界融合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母婴用户生命周期短、迭代快,本身存在天然短板。而母婴专业服务能够满足用户广泛的长尾需求,使用户生命周期大大延长。
撰文/编辑:咩咩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