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钱宰一首私下吟诵的牢骚诗,竟被传递到皇帝的耳中。
钱宰因为被朝廷征召参与编修《孟子节文》,每天都要很早起来入朝,实在吃不消,于是回家就作了这牢骚诗。没想到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就知道了,半开玩笑地打趣他,要他把其中一句改为“午门朝见尚忧迟”,以表示对皇帝的忠诚。钱宰被吓个半死。
同样,大臣宋莲在家请客,第二天朱元璋就问他请了哪些人,吃了什么菜,宋连如实回答后,朱元璋笑着拿出一张现场图给他看,吓得宋濂汗如雨下。
一首私下发牢骚的小诗,一场私人聚会,都能被皇帝清晰无误地掌握。给皇帝传递情报的就是锦衣卫,他们是皇帝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是皇帝掌控帝国官僚系统的重要工具。
明代锦衣卫主要负责侦听臣民,巡查缉捕,是明代的特务机构。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有类都有类似机构,但是明朝的这种特务机构规模之大,机构之严密,渗透之深广,可算是前无古人。在国家的每个角落,锦衣卫严密监视着人们的一言一行,此外,还要稽查、巡逻、缉捕、审讯。锦衣卫还要多才多艺,既要当好皇帝的驯兽师,还要充当皇帝的仪仗卫队。
皇帝们要想有作为,必须实现集权,否则就会被四处掣肘。自秦代以来中国建立了君主集权体制,历任君主就把集中权力作为核心和首要事务。只有皇帝拥有绝对权威,才能推动官僚体系内的政令畅通。政治系统中权力配置是一种零和博弈,皇权多,官权就少,反之亦然。然而并不是每任皇帝都能实现集权,这取决于皇帝的能力和对其权力的运用。
正如福柯所言,权力无处不在,不是因为它包含所有东西, 而是因为它来自每一个地方。所以皇帝不可能掌控所有,也就不可能绝对掌控权力。正因为如此,权力失控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那么皇帝如何控制权力呢?
皇帝通常是通过人事任命权和财产生命处置权控制官僚。在郡县制国家中,皇帝的人事任命权直插到县一级,皇帝可以任命县级以上的所有官员。另外,皇帝还可以运用行政、司法权对臣子的财产和生命进行处置,采取从革职、流放到诛九族等制裁措施。就是这两种权力,皇帝也不是绝对的,人事任命权是皇帝最终拍板,但是人事的考察仍然是由下属去做的。行政司法权的运用,取决于下级官员对于案件的侦办与审理。只有所有环节中的臣子都能服从皇帝的旨意,才能保障皇帝的绝对权力。那么如何确保大臣的服从呢?
历来针对臣子的服从有软硬两类手段。硬措施就是运用各种强制力,使大臣因恐惧而服从;软措施就是让大臣发自内心地服从。软措施操作起来复杂而且周期长、见效慢。所以更多的皇帝愿意用硬措施使臣子服从。那么所有的硬措施的实施都要掌握准确的信息,否则制造冤假错案,错杀忠臣,会危机政权的合法性。
信息是最为重要的权力工具,是任何权力行使的前提和基础。现代社会的信息可以通过大数据系统采集,而传统社会只能靠组织、靠人来采集。锦衣卫就承担着信息收集的功能。正如前面的钱宰和宋濂的故事中,朱元璋就是依靠锦衣卫来采集信息的。皇帝运用锦衣卫系统深入到大臣们的家庭,在他们看不到的角落中不断收集大臣的各种信息。当所有大臣都在这种全面监控的体系下胆颤度日,使他们不得不谨言慎行,恪尽职守。这样朱元璋就通过锦衣卫强化了君主集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