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学习方法论】为什么你学习了很久,却依然没什么效果?

【学习方法论】为什么你学习了很久,却依然没什么效果?

作者: 周公子聊娱乐 | 来源:发表于2019-03-06 23:36 被阅读0次

文/ 周世通 

对于爱学习的人来说,本着渴望通过学习提升自己,这本是好事。最让人无奈的是,“努力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什么效果!”或者没有想象中那样“进步神速”,难道真的是应了那句话——学习了很多知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但是这一认知,明显与现实不符。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聪明的人,不管学什么,总是能很快上手,小时候上学的时候,他们就是我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难道真的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骨骼惊奇,天生就是学习的奇才?以前我还真不相信有什么正确的学习方法,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孔老夫子都要“因材施教”,难道真的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功法。科学研究证明,还真的有。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说到: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那些摸索到学习之道的人,他们都是幸福的那群人。

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喜好不同,确实可以测试每个人的学习风格,有喜欢看图学习的,有更愿意听老师讲解的,有爱用读书和记笔记的,还有混合型的。

但问题是,用自己喜欢的风格学习,就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吗?

根据《科学美国人》网站刊登的最新研究成果,结论是否定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学习的过程肯定更愉快,但不等于就能学得比别人更好。如果大家都用很多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呢?测试的结果是对谁都没有好处。

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如下

1,拉开时间间隔来学习,不要临时抱佛脚。

根据大脑的“记忆曲线”原理,大脑记忆东西是需要时间来消化的。不要突击学习,要么不学,要么就学很多。而是分开时间来学习,今天学习一些知识,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学过的,然后再学习新的,这个方法最有利于记忆。具体间隔多久,因人而异,没有固定说法,但是间隔的时间是越来越长的。比如一天,3天,一个星期,一个月等。

值得注意的是,要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回忆面前学习过的知识,只是简单重复看的话,是没什么效果的,而是试着去回忆,实在回忆不起来,再去翻课本。

其实,人的记忆有两个强度: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除了我们大脑过滤掉噪音之外,刻意记忆的东西会储存在存储强度里。比如你去菜市场买卖,旁边大妈在讨价还价的声音就是噪音,你很少刻意去记这些东西,大脑会自动过滤掉。像刻意背单词、手机号码、课文等,就会储存在大脑里,永远都在里面。但是为什么以前背过的单词都忘了?这就是提取强度出了问题,所以学过的知识,如果你不经常回忆复习,提取强度就会越来越弱,反之随着每次的提取,提取强度也会越来越强。

比如,让你回忆十多年不见的同学,你可能想不起来了,但是只要你们一见面,一聊天,往日的种种就会呼啦一下涌出来,以后想要忘记都难。

如果把储存强度比作一个无限大的房间,你记的东西就是往里面放,而提取强度就好比摆放的编码,如果你只是把所有东西随意摆放而没有编排好,放多了,你自己都忘了东西放在哪里。有了编排好的编码,你就能随时找到。

心理学家说,提取强度是越用越高。每一次提取记忆,提取强度都会增加;而因为这个记忆在你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所以存储强度也增加了。

拿本单词书从头到尾反复念 —— 这种效率很低,因为你没有提取动作!复习的时候你应该先考自己这个单词什么意思,实在想不起来了再去看答案。

为什么要间隔学习?现在心理学认为人有两种“工作记忆”——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短期工作记忆”相当于计算机内存,记忆能力非常有限。“长期工作记忆”相当于硬盘,是我们平时的知识储备。因为大脑不是电脑硬盘,直接把东西存进去就完事了。大脑可是肉长的,需要时间来建立神经回路。好比盖房,打下地基之后,也要等混泥土凝固了再砌墙。

我们学习各种技能,有时候会遇到一个短暂的“平台期”。这个平台期其实是大脑内部正在忙着建立新连接的时期,不是没有进步,而是后台正在重组!

据此我们知道,学习知识并不是越快越好。复杂的技能需要时间间隔。

第二,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比如说,同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一遍,这是视觉;回家自己精读课本,这是读写;下一堂课再动手操作一下,这样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一个内容,效果很好。这就是充分利用身体的听觉、视觉、嗅觉等多个感官,换不同场景和不同方式,把多个感官都调用起来。这些感官可以加强记忆的提取。

比如,我们看到某个熟悉的场景,就会回想起往事;闻到某个熟悉的味道就会想起某人;听一首歌,也可以勾起很多回忆。实验测试,经常换场景学习的,效率更高。同时,不同学科交叉学习,比单独学完一门学科后再学习其他的效果更好。

而且有些特定的内容适合特定的方法,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相匹配,而不是跟学生的喜好相匹配,才是科学的做法。

第三,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你学过的知识是否掌握了,测试一下就知道,考试就是这个作用。这还是不断在加强储存强度和提取强度这两个原理,每一次回忆提取,就像在经历一次小考试一样。而最重要的是这个:提取的时候越困难,这个提取动作对两个强度的增加值就越大。

比如,我学习PS之前,即使什么都不懂也会乱点一通,先进行一个小考试,因为不懂,有些工具就不会用,经过一番折腾,我会加深对这些工具的印象,并且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看到视频讲解了这个工具用法,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下次复习的时候,直接测试会不会使用这个工具,以后间隔测试,效果很好。

第四,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所谓学习,就是把进入到大脑的短期工作记忆的内容强化吸收,写进长期工作记忆之中的过程。所谓创新,就是把长期工作记忆中的相关内容调出来,放在短期工作记忆里跟新信息形成配合的过程。

乔布斯说,“创造就是把东西连接起来。”为什么我们要复习,就是想把以前的知识与新知识建立链接。新旧知识连在一起,它才算是真正长在了你的大脑之中。

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看到“歧视”这个词,很多想到就是不平等看待别人,贬义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但是稍微对经济学有些了解的就知道,还有个词叫“价格歧视",是个经济学术语,而在这里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就是区别对待的意思。

放眼生活,其实歧视无处不在。有选择,就有歧视。你喜欢这类型的男孩,那你就是对另一类型男孩的歧视。你选择在这家餐馆吃饭,那你就是对另外所有餐馆的歧视。从生物的遗传选择策略来看,男人喜欢年轻貌美的女性,女人喜欢有钱有权的男性,不也是对全天下所有矮穷矬的男女的歧视吗?

但是不得不承认,歧视是对的,它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歧视,而在于你有没有“权力“歧视;以及你有没有“实力”,不被歧视。

由“歧视”可以联想到很多学过的知识,这就是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

好的学习方法都是相似的,学习不好的各有各的玩法。这些方法并不神奇。相比那些自己喜欢的方法,这些方法并不好玩。所谓的“寓教于乐”其实是个谎言,学习从来都是反人性的。但为什么还要学习呢?因为你值得拥有一个更好的人生!

(参考资料:本尼迪克特 凯里《如何学习》、万维钢精英日课)

喜欢就点赞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方法论】为什么你学习了很久,却依然没什么效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of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