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规矩并不是你口中的“乖”“听话”“好孩子”,而是让孩子从小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而孩子从小却是在监督中长大,听到最多的字是“不”,孩子连自己判断的机会都被剥夺了,更不会在成长过程中自发遵守规则。
长期生活在成人为之设置的重重规则之下,冲击规则成了孩子试探成人的底线。其实,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孩子只有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后,才会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这时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开始内化。
内化的规则才会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现实是:
“熊孩子,一点也不听话,你说什么也不听啊!”
“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管教了了,你说一句,他顶两句,还很有理。”
“在孩子面前根本没有足够的权威!”
其实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你不立权威。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在孩子面前能有权威,当然权威不代表专制。父母权威的含义是:为孩子制定规则,一旦规则形成,父母是绝对的监守者和执行者,不容动摇。
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父母的权威地位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缺少威信,孩子对父母就会缺乏应有的信任和服从,再好的教育设想也无法取得正面数果。
当孩子违反规则时,不用唠叨、批评太多,让他承担违反规则的后果,从而意识到“自己的事必须自己承担责任”。当孩子知道违反规则犯了错误后,没人替他承担责任时,他便更愿意相信父母说的规则是需要遵守的。这时,一定要忍住,让立下的规矩坚决执行,不容商量。
父母们要自小就给孩子立下规则。规则不是简单的命令,而是把道理讲明白,并告诉孩子不这样做的后果。孩子年龄虽然小,但你讲的道理他们能听得懂。陶行知的《小孩不小歌》就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当然道理是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以平和的语气告知孩子,孩子只有在被信任的前提下,才能相信父母的判断,并顺从相应的规则。
对规则的执行要坚决不动摇,不能朝令夕改,父母及家人的态度要保持一致。如果对规则的执行可以变通,反反复复,或者违反了也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那么孩子就会认为父母的话并不一定非要遵守,父母的威信也就无从谈起。
在规则上不跟孩子“讨价还价”。在跟孩子把规则解释清楚之后,让孩子明确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如果孩子“讨价还价”,请坚决强调规则就是规则,不容改变,不能让孩子在自己犹豫的态度中对遵守规则打折扣。
孩子有能力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关键是父母怎样引导孩子遵守。父母只有以身做则,孩子才能更好树立规则意识。
想要孩子树立规则意识,父母首先要有良好的自我形象。父母是孩子的原版,父母的良好行为是对孩子进行良好教育的关键。孩子最先学习的就是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父母只有先行做到,孩子才能学会遵守规则。
父母还要给孩子有限的选择。任何人都不喜欢被控制,而是喜欢自主选择的权利。给孩子有限的选择,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也就更愿意接受你所说的,更能内化规则。
对于小些的孩子,一定要有适时的表扬和惩罚。要想孩子更好形成规则意识,适时的表扬和惩罚还是必要的,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