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年前,一次坐公交车,我在两个年轻母亲旁边站着,听她们聊天,说到三岁前是孩子大脑发育最快的时候,另一个懊恼的说知道的太晚了,娃都已经过了三岁了。当时觉得很奇怪,三岁前的宝宝知道啥啊,每天吃了睡睡了吃,流着哈喇子话都说不利索。现在自己要当妈了,按网上的说法“第一个孩子看书养,第二个孩子当猪养”,我还处于看书养的一宝阶段。虽然没有实践,但多本书都提到了三岁前开发宝宝智力是科学的,我也断断续续见证了侄女三岁前的成长教育,虽然我爸妈总说给娃买了那么多玩具是浪费没必要,但我隐约觉得爸妈的节俭观念占比太重,于现在的幼儿教育还是落后的,在不该省钱的时候省钱,往后想花钱是补不回来的。小侄女确实聪明伶俐,起码目测和老家里同龄的孩子差别很大,善于表达不怕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需求,也能准确表达不满,而她从有小各种各样的玩具,塑料的、木头的、布的,还有各种仿真模型等,后来又有自己的一个小书柜,现在七岁她有自己的显微镜。在同一时间提供给孩子太多玩具,会引起选择障碍,降低其注意力,但幼儿时期让宝宝多听、多看、多动、多摸、多抓、多握无疑是正确的,因为需要借助工具启发智力,打开智慧的大门。
我也不算现在心血来潮才翻育儿书,很早接触心理学一类书籍的时候多少涉及到成长,以及童年对一生的影响。武志红老师的《家为何会伤人》更是把矛头指向了童年时期由于父母们的种种错误教育而给孩子一生带来的创伤。
在读书中反思,对自己现在性格剖析,也是自我了解的过程。说起来小时候有两件事对我至今都形成烙印。一是三岁前爸妈把我留在了老家,每次我妈都趁我睡觉的时候偷偷走。以至于我现在形成的偏依恋型性格。(按书上的划分,性格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型、恐惧型、疏离型,偏依恋型性格特点是对依赖和承诺的强烈渴望,过度担心失去对方,无法真正相信别人对自己的爱,常常需要在关系中反复确认)。二是在我最如饥似渴喜欢看书的时候没有提供足够适合我年龄的书。即使相对其他小伙伴我家的书算比较多,但是根据我年龄买的好书却很少。家里小书柜里面的书是几毛钱一斤按麻袋称重回来的。大多数的书还是红色书籍,长征、方志敏、杨开慧、周恩来这些。闹书荒闹了几年,错过了最佳的知识积累期。
但我不是很赞同一切都找幼年的错,或者长的不好都能归责于父母教育。诚然树苗要从小细心呵护,更容易根正苗红,可是由于父辈一代所受的教育程度,所处的物质环境和时代背景,没有人能做到十全十美,更何况我们这一代父辈所处环境还没有摆脱物质匮乏期,着实顾不上丰盈精神。就像《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一书中所说,去找父母的错,归因于童年得到的精神照拂太少,有些推卸责任之嫌:“人们并非基因或者环境的受害者,即使在人格形成之后,人们依然可以自由地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有3个自我,一个是由基因决定的,一个是在环境与文化影响下的,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而最后这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能够达到自主的人,最终会承认并骄傲与自己父母的长处,但也能认识到父母的短处,认识到他们作为人的复杂之处,最终成为自我价值的评定者。”
看的书越多,越觉得做父母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父母和孩子作为平等主体,应该一起成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检视自我,并修复自己童年受到的创伤,正视成年后存在的问题。某种程度随着孩子的成长也是大人成长完善的机遇。有朋友一直纠结什么时候要孩子,说各种没有准备好,其实我们自己也一直在成长,人生观价值观也会随着阅历而改变,所谓的准备好了,是不存在的,人生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是动态而不是静止的。有了孩子也只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并不是我们静止下来了才去教养孩子。
看的众多书中不乏教育理念相悖的,比如说《爱和自由》里面提倡的蒙特梭利教育,在孩子6岁前,不给孩子教唐诗宋词,理由是孩子理解不了唐诗宋词的意境,除了提高文学阅读外并无意义。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提倡让孩子早点接触唐诗宋词,可以不求甚解,但体会其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以后孩子会慢慢将经验与诗词对接。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的成长也是不尽相同的,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同类型的问题,多看几本,这样容易发现其中观点博弈,而不是偏信一家之言,批判接受然后在实践中摸索出最切合自身的做法。
最近走在路上特别爱看别人家的小宝宝,老公都说发现我现在遇见个小娃就看半天。“养儿方知父母恩”,我在是在对照6岁前孩子的特点和我看的书里面说的一些特点有什么不同。看的越多,也越觉得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和当父母的不容易。生命是一场轮回,我们长大的太快,明白的太迟。愿我们跟孩子一起成长,学会爱和被爱的真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