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创作类型小说,你偏好哪一种?这一类型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部作品?请评价此部作品,不低于200字。
写这次作业发现:
1)近些年阅读小说屈指可数,找出一部印象深刻的作品实属不易;
2)以往所有文学作品的阅读,都是粗糙式阅读,完全没有写作式阅读的经历;
3)仅有的粗糙式阅读,难以对作品给予写作方面的评价
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从读第一页开始就放不下了,只好一鼓作气不休不眠读完为止。这大概就是一个好故事的魅力所在,全书老几陆焉识的何去何从,能否安全回到婉喻身边,成了我阅读过程中最强烈而持久的牵挂,作者手里似乎握着数根牵引线,你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它一路走下去。
作品从开篇第一段第一句话:“据说那片大草原上的马群曾经是自由的。黄羊也是自由的。狼们妄想了千万年,都没有剥夺它们的自由。……” 到全书的最后一页的结尾处:“草地大得随处都是自由。”前后呼应,凸显了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自由与枷锁(自由与囚禁)
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的才子,聪慧而倜傥,会多国语言,深得女人喜欢。父亲去世后,年轻守寡的继母为了巩固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令陆焉识娶回了自己娘家的侄女儿冯婉喻。这使得焉识一直追求和向往自由的梦全然破碎,他很快出国留学,逃离厌倦了的婉瑜,开始了自己热切向往的花花公子般自由生活。毕业回国的陆焉识博士,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在西北大荒漠上改造了二十年。他在最不自由的囚犯生涯里,在孤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醒悟到婉喻才是自己一生的挚爱,那个他曾经无数次有意无意要逃离的最不自由的地方实际上才是他要的自由所在。“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他用自己屈指可数的余生、用他的高智商、用尽所有的心力,为自己铺就一条回家的路。然而回到上海的家中,亲人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政治环境像一个巨大而无形的监狱,无所适从的陆焉识发现,那个囚禁了他二十年的大荒漠却大得随处都是自由。
当他是犯人老几时,人身自由降到最低点,而内心世界却可以信马由缰任意驰骋,他会盲写,并且把成本成册的盲写成果长久存放在记忆里。当他以自由之身回到上海时,情况恰好相反,这种反差、反讽、矛盾、无奈,贯穿陆焉识的一生。
《陆犯焉识》的另一条牵引线:分离与团聚。婉喻和焉识从结婚开始,就总有什么隔在他们之间,太平洋、恩娘、战争、监狱……,无数次分分合合,起初在一起的时候心是分离的;待到焉识在千里之外的荒漠幡然醒悟时,他们的心才第一次靠在一起。
“漫漫雪夜,我不辞艰辛只想去看看我记忆中的小女儿如今长成了何等模样
千里迢迢,不敌我躲在角落里看你一眼就自甘回去受苦不想拖你受累
我所有的坚持都是为了你”
终于焉识获得赦免,回到家却发现婉瑜患上老年痴呆症,一日不如一日地记忆下降。最后弥留之际,婉瑜凑在焉识耳边,
妻子悄悄问,“他要回来了吗”
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她只记得她在等一个人。
“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
“还来得及吗?”妻子又忘。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婉喻到最后都还在袒护他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
读到此处,难免唏嘘。焉识再次跋涉到婉瑜心里的距离,远比回家的路要长。
全书结尾最后一句话:他(焉识)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
悲欢离合一生,依旧阴阳两隔。但你不得不承认,他们终于团聚了。
作者对各个人物的描写堪称老道,特别是用细腻的笔触把这个骄傲的陆焉识、落败的陆焉识、厌恶婉瑜的陆焉识、深深爱着婉瑜的陆焉识展现的淋漓尽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