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学生古诗课的秘密——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小学生古诗课的秘密——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作者: 疏雨圆荷 | 来源:发表于2023-10-27 10:52 被阅读0次

    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观看了大单元任务群教学  的几个课堂教学案例,真是让我耳目一新。

    尤其是于芳芹老师的古诗课《登鹳雀楼》,课堂设计让我尤为叹服。

    梳理一下她的课堂设计,感觉有以下几个亮点: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学习古诗首要的就是对各种意向所构筑的画面的捕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西方是太阳的沉没,东方是大河的奔流。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如此开阔宏大的画面?课堂中借助白日、黄河、山和海四个意象,想象落日西沉、黄河奔流的壮阔雄浑。

    2、文字是古诗意象的载体。

    每一首传颂至今的古诗都是垂文练字的精品,引导学生抓住最具拟人化、动态化的词语“依”“尽”,想象夕阳缓缓下沉的动态美,构筑“白日依山”的意境。

    以实景黄河为触发点,借助奔腾咆哮的黄河视频,想象黄河水汹涌奔流的动态美及流归大海的重点景象,重现古诗的意境,体会以实写虚的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品质。

    3. 以诗解诗,在互文解读中诵读积累。

    诵读积累是古诗教学的核心目标。开课引入清·尚镕的“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确定本节课的文化基调。楼阁因文学而名满天下,鹳雀楼这座文化名楼先高高地耸立在学生的心中。采用以诗解诗、勾连关照的方法,在互文解读中展开想象,以诗悟诗。

    如对“白日”这一意向的理解,观照课文插图,链接陶渊明的诗句:“白日沦西阿(ē),素月出东岭”,感知“白日”就是落日;链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想象“依山尽”的动态美;链接描写黄河的诗句,想象黄河奔流的气势;对三字尾这一格律诗的表达特点,引入杜甫的“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体会三字尾音步的和谐,表达的清晰准确。

    4.紧扣“上”字,品位蕴含的哲理。

    诗中有景,景中含情。诗人创作《登鹳雀楼》正是为了借所见之景来抒写个人的情感和诉求。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为要想看得更远,必须继续往上攀登。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也是这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学中紧扣“上”字,链接生活,进一步体会有了美好的愿望、既定的愿望,就要为之付出努力,才能更上一层楼。

    总之,这个古诗课堂设计注重背景知识的介绍、字词的理解、画面的想象和情感体验等多个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学目标】

    1【识字与写字】采用字理、图片等认识“依、尽、欲、穷、层”5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个字。

    2【阅读与鉴赏】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背诵古诗。

    3【表达与交流】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4【梳理与探究】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字理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以诗引诗,初识鹳雀楼

    1.引言: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5000年华夏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楼阁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清代诗人尚镕,在游览了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之后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天下的好山好水,必有好的楼台将它们收入眼底;而好山好水与好楼台,又必须有好的文字来描写它们,才能名传千古。

    2.猜一猜楼之得名:

    位于山西永济黄河岸边的鹳雀楼,就是一座因文而名扬四海的文化名楼。看看这座楼的名字“鹳雀楼”,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表意的文字,老师想让同学们仔细观察“鹳雀”这两个字,猜一猜“鹳雀”是什么?(依据偏旁猜测汉字的意思)图片认识“鹳雀”,猜猜为什么叫“鹳雀楼”呢?

    3、初识“鹳雀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面对中条山,脚下是奔流的黄河,楼高30米,相当于现在的10层楼,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原大地的登高胜地,吸引了很多的文人墨客来这儿登高赏景,留下了很多诗篇。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诗就是《登鹳雀楼》。

    4.解题: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登/鹳雀楼——登(由低往高走)楼。

    板块二 诵读吟唱感受古诗声韵

    1.自读: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极目远眺,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请大家先自由读一读。

    2.请两位学生读。

    3.范读:师范读,生试着画上节奏线。

    4.诵读,感受节拍和韵律。

    板块三 登楼赏景,品味诗歌意境

    一、赏读:夕阳落山图。

    1.诗中景:

    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把作者看到的景物画出来。

    生:白日、山、黄河、海、楼(教师板书)

    2、读诗句,想画面:白日依山尽。诗中有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请生读、老师范读2遍

    3.互文理解“白日”:白日沦西阿(ē),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这就是诗词的魅力,从文字中,我们就能欣赏到这一落一升的美好画面。这里的“白日”也指的就是“落日”,请一位同学把落日画到黑板上去,其他同学在语文书上画一画。

    师:为什么把落日画在这个位置?

    4.字理识字“依”:齐读两遍。发现去掉单人旁还读作“yi”,这样的字叫做?(形声字)

    5.形声字,从人,衣声。出示甲骨文字形:人在衣中。后将“人”从“衣”中分离出来,但“人”“衣”紧相贴的字理依然清晰,因此“依”有依存、依傍、依靠的意思,请生给“依”组词:依靠、依偎、依依不舍。所以诗句中的“依”既有太阳和山“依着、靠着”的意思,也有“依依不舍”。读出这种感觉来。

    6.“依”书写要点:左窄右宽,“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捺从竖中线起笔。

    7.字理识字 “尽”:会意字,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本义:完,全部。碗中的饭一下子吃完的吗?是一点一点吃完的,所以尽是一个逐渐减少,直到全部消失的动态过程。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视频欣赏)

    教师朗读“白日依山尽”两遍,请生闭上眼睛,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因而“白日依山尽”,描绘的是太阳缓缓、逐渐、恋恋不舍地沉没在山的那边。带着这种理解,读出夕阳落山的动态美。

    8.识记书写:现字形“尽”,“尺”犹如倒扣坛子,两点如坛中物品尽数倒出,直到全部没有了。书写时“尺”要罩住下方两点,撇捺要舒展开,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

    9.想象画面,朗读感悟:注意语速要尽量缓慢。

    二、赏读:黄河入海图。

    1.链接生活,读第二句诗:你有没有见过黄河奔腾的画面?(出示视频)其实很多诗人在观赏完黄河之后,也写下了抒发自己情感的描写黄河诗句。

    2.拓展描写黄河的诗句,体会黄河的气势磅礴。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看这两句诗,王之涣感觉黄河好像流向了白云间,而李白说黄河就好像是从天山来的,这都说出了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而王之涣在《登鹳雀楼》这首诗中的描写是:黄河入海流。王之涣仿佛看到了黄河奔流向前,越过了崇山峻岭,一路往东,直到汇入汪洋大海。(板书:入)

    3.作者简介: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漫游天下,足迹遍及黄河南北数千里,亲身感受了边塞雄浑壮阔的塞北风光,因此他笔下的落日、群山、黄河是那么的辽阔而壮美!(板书:依)

    4.写法之精妙:诗人写的多好呀,你看他站在鹳雀楼上他的目光从天空望到远方,从上看到下;自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天地之间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人笔下,画面宽广辽远。

    5.男女生合作读一二两句诗。

    板块四 登高望远,品味蕴含哲理

    1.过渡: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的气势,那后两句写了什么呢?看到眼前的美景,诗人又有了新的欲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想要理解这两句诗,就要知道“欲”和“穷”的意思。

    2.字理识“欲”:会意字,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先分解,再组合”,两部分的意思合在一起我们就能猜出这个字的意思,我们今天就用这个办法,同学们试着来猜一猜。“欠”是人张口吞咽口水想吃东西的样子。“谷”,表示粮食。本义:想要,欲望。看到美食,我们想到了一个词语:食欲。而此时王之涣的欲望是什么呢?(想要看得更远)出示顺口令:欠像人,有食欲,组词欲望和欲念。欲的字义表想要,欲穷千里上楼去。

    3.古今字义对比,学习“穷”字:会意字,出示古文字,指的是用尽力气摸索到洞穴的尽头。本义:尽头、尽。组词如:山穷水尽。

    4.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目”的位置可以调换:目欲穷千里。古人为了讲究平仄,就把“目”放在了末尾。“千里目”和“一层楼”是对仗的,请女生读整句诗,男生读最后三个字。回忆古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千秋雪”和“万里船”是对仗的。

    5.师:此时的王之涣他的愿望是什么?

    6.蕴含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但又不单单指登楼望远,其实是在表达诗人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精神追求,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昂扬向上,不断前行。让我们再读王之涣的这首登楼名篇。

    5.吟唱:诗可以吟,可以诵,还可以唱。一起吟唱《登鹳雀楼》。

    板块五 名楼名篇,探寻楼阁文化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背诵吟唱《登鹳雀楼》;

    2.实践作业:诗配画《登鹳雀楼》;

    3.拓展作业:搜集名楼名篇,诵读古诗名句。

    鹳雀楼因文而扬名千古,名景、名迹、名人、名作,令鹳雀楼享千秋不朽之誉。

    登亭台楼阁,赏大好河山,是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和描写。

    中国四大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皆因文学而名满天下。他们还有哪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和故事呢,同学们课后去搜集诵读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学生古诗课的秘密——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su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