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一直是人类文明上算得上是一个复杂的谜题吧。几千年来,甚至几万年来都有不少人在议论人性,这个抽象的概念。我国的孟子他的主张则是“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却引出不少非议。
例如一直站在孟子对面的荀子。他的主张却是“人之初,性本恶”。虽然很极端,但也并不全无道,还有持中立的告子“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而在我看来告子的话似乎表面看着很有道理,实则却漏洞百出。
告子说了人性无所谓是善恶,无形中就是说明了他认为人性是可以随波逐流的。而仁义也是人性中的一部分,告子却说仁是内在而义是外在。
告子的这些观点明显是理不通的,因为在各种和孟子对垒的回合中,他的观点却总是最后被反驳的那一个,所以告子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从这些观点就可以体现出来:他说人性是杞柳,义是竹筐,用人性做成仁义。就像用杞柳编成竹筐。从这一条中,人性活活被告子当成是一种材料,而不是一种神圣的东西。仁义则被他当做了最终结果。这种事以仁义为目标的有计划性的人性并不是人的真实本性。若本性能计划的话。那世上像乔布斯那样的伟人就遍地都是了。
第二个观点:性像流水,但是不分东西。告子在这一个观点上说明了告子没分清水的本质,他只看到了东西却忽略了水还有上下游。从这就可推出他只看重人的自然性,却没有看重人的理性。这是把人的等级往下降而不是进步。
第三个观点:天生的禀赋就称性。这一轮的争辩告子就输的比较惨了,因为这个观点的整个概述是较为笼统的,但是告子所说的和所强调的却还是动物本性,然而并不能与孟子相媲美。
第四个观点:仁内义外。告子认为仁是人的内在,而义是人的外在。但是义如果是外在的那所有的感情就都是假的,只是做给外面的人看的。但其实仁义是人的天性、是一体的,可从告子的观点却只能得到一些很荒谬的结论。
这就是为什么告子所主持的“人无所谓善恶”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
孟子,他的观点却使中国的几千年文化绵延下来,中国虽没有国教和任何信仰,却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国家,没有灭亡的原因就在这里——有儒学,道家,法家这样的东西牵制着我们,才使大多数人的思想没有被毁灭。
孟子的观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可以站得住脚的。而他的观点之所以可以得到众多人的认可是因为他的思考的出发点不一样。孟子认为人的理性和精神层面才是人本性的根本。
我们知道,人的整个大脑体系分为好几个层面,动物层面,情绪层面和理性层面。孟子直接想到了理性层面,而恶则是人的动物层面,是人的欲望和本能。
例如,在发生火灾或是发生紧急情况能先想到别人,而不是自己的人,他的理性一定很强大。第八小学校长张莉和市一中副校长倪振性在生死关头,他们选择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但若是依照他们的本能,他们肯定是先自己保住性命才去关心别人的安危的。这个时候的他们,是理性在驱使着他们,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善人,做到仁义,从而也证明了孟子的观点。
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想着别人。像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一个先于学生跑路的“范跑跑”却出了名。尽管事情在网上曝光后有很多的网友都在斥责他,可他却丝毫没有因此有一点愧疚。在我看来,这很正常,因为他只是遵循了人的本能来做出对应的事情而已,甚至他还说了这样的一番话:“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其他人,哪怕是我母亲我也不会去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 间不容发之际能逃一个是一个。”有人责骂但也有人理解,若是孟子他一定会理解范美忠的这种心情。而这恰好映证了孟子的观点。
人性天生是善的,若是恶的话就只能是外在因素所会导致的,恶也只是人的天性,或者是人的动物的那一面,在心里胜了理性,占了上风,去促使人顺着自己的欲望去做事情。但是人不能一直让本能的那一面占上风,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与恶。
就像儒家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善与恶总是要这样占人的一半。
就看本能vs理性的这场战争中谁会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