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热播剧《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因着在剧中独特的家庭背景,而引起广泛热议,大家都痛恨她那“死狗扶不上墙”的一对哥嫂,如吸血鬼般吸取女儿所有去补贴儿子的愚昧老妈。恨不得跑到剧中,摇着樊胜美的肩膀告诉她醒醒吧,一味的付出只有换来对方的变本加厉,与吸血鬼家人早日划清界限才是唯一出路。
而站在樊胜美母亲的角度,只要樊胜美是她的女儿,她就有资格可以提出种种要求,因为在她的观念里,养育女儿,那可是一笔回报巨大的投资哦。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巨婴国》一书中,说出他致力于反对中国式孝道的原因:他的父母曾经被他的爷爷奶奶用“孝道”绑架、迫害厉害,父亲年纪轻轻萌生自杀之意,母亲抑郁,尽管是非对错一目了然,但在“孝道”的文化大棒下,父母依然作为“不孝”的标杆被村里大喇叭广播,被全村人唾弃。
看完一声叹息,这样的父母,在传统中国大地上,有着庞大的群体,他们生生把养育子女这一天职,演绎成为一项长期有利可图的借贷投资,连本带利高额回收,则投资成功,自己晚年有经济保障、有面子、有地位;若不幸养育了“不肖子”,本金无法收回,账户呈现亏损状态,则抱怨责备辱骂,无所不用其极。
无数在网络上被唾弃的凤凰男,或与凤凰男绝配的“扶弟魔”,无一不是在父母的这种投资观念养育之下长大的。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努力的意义,就是让父母人生的这笔最大投资获得最高的利息,而且还是利滚利。
2
一个朋友,在一次酒醉后,给我讲了他的家庭琐事。
他本来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夫妻恩爱,女儿乖巧,父母安康。
但这一切,都被父母无止境的索取给毁掉了。
妻子收入高过他较多,可以说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公婆帮着带大了孩子,妻子也很感激,非常支持他“孝敬父母”的心愿,平时生活费,生日礼物,带着出去旅游,都是妻子一手操办。基于对父母养老便利性的考虑,在征求了父母的意见后,他们夫妻出资为父母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地理位置极佳,旁边是公园,几十米远就是菜市场,距离医院也很近,还有一个教堂,从各方面来说,都是养老的最佳选择。
父母开始极为高兴,在村人面前炫耀,炫耀的多了,引发了村人的嫉妒不满,于是有人故意刺激二老:花那些钱在城里买那么点的房子,可是不划算,还是村子里盖房好,有那些钱能盖村子里最高最大好的房子,多有面子呀,还是自己家里的房子,不用交物业费,用水也不花钱;房子买在城里,谁也看不见,有什么用?
老两口貌似一下子“茅塞顿开”,开始和儿子闹腾,为了面子,必须在村子里盖房子,最低三层楼。儿子倒也不愚孝,各种劝说,老两口急了,生气中屡次脱口而出:
“我供你上大学,就是为了面子的,早知道你今天不管我们,不如当初就不供你上学了。”
“我养你,就是为了让你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的,早知道你今日这么不孝顺,不如一生出来就把你掐死”。
还鼓动儿子和不听话的妻子离婚, 一副投资没有获得想要的最大化收益而狗急跳墙的嘴脸。
他是儿子,不管父母说了什么样的狠话,第二天都可以一笑泯恩仇,但妻子却受不了,决定以后再不和公婆来往,一个温馨和睦有爱的家庭就此分崩离析。
3
我的另一个朋友,结婚后对来自婆家无微不至、缺乏界限的关心烦不胜烦。
姑姐总是买东西到弟弟家,婆婆总是叫他们夫妻去吃饭,从表面上看来,这些都是爱的表示,是值得感激的事情。
但是,当这份付出理直气壮索取报酬的时候,爱就成了最沉重的借贷关系。
丈夫不时旁敲侧击,告诉她妈妈及姐姐对你多好多好,你一定要知道报答。而来自婆婆和姑姐一副因为我们付出了所以你要知道好歹,要好好对待我的儿子我的弟弟的嘴脸,让她将仅存的感激都化为了厌恶。
这份用爱的名义所包裹起来的馈赠,其实是一种控制手段,是一份内心经过筹划认为稳赚不赔的投资,是借贷,而不是礼物。
爱是礼物,不时借贷,但很多国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连最接近于“无私”的父母,都可以抱着借贷的想法养育子女,更何况其他关系。
4
大衣哥朱之文成名后的遭遇,更是让人心寒。
朱之文成名后,依然住在村子里,力保自己农民本色不变,他掏钱给村子里修路建桥,但村民们似乎并不领情。一些村民大讲特讲大衣哥没有出名之前是多么的穷,整个村子里最穷的就是他们家。当年他要上“星光大道”了,村民们集合敲锣打鼓送他走。言外之意,你能有今天,我们功不可没,你可得好好报答。
在视频里,记者问大衣哥成名后来借钱的多不多,大衣哥说很多,拿出一叠子借条,很多人都是三番五次来借钱,还不是救急,而是为了改善生活品质,盖房买车,当然也不会提还钱的事情。借的多了,大衣哥不堪其扰,再来借拒绝了,对方就生气指责他出名了为富不仁了。记者采访了一个村民,问他和大衣哥借过钱没,他说借过,问准备什么时候还呢?对方笑笑,躲避镜头,可能在他的概念里从来没有想过这钱是需要还的,实在避不开,他说反正会还。
那视频,看得人憋气的慌。
5
亨利克劳德和约翰汤森德博士在他们的《过犹不及》一书中提到:
我们以为我们从别人那里接受了什么,就亏欠了别人什么。问题是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债务。我们所接受的爱、金钱——或那些让我们觉得有义务必须回报的——都应该算是礼物。
“礼物”就是无条件的给予,受者只需要有感激的心,送者根本不期待对方的回馈。施与受的关系其实很简单,就是谁爱了谁,希望为他或她做些什么,就这么简单。
那些对我们真心好并真心关怀我们的人,我们欠他们什么呢?我们欠的是感激,因为我们有感激的心,就应该出去帮助别人。
我们必须分清楚什么是“为了得到的给”与“毫无私心的给”。一般来说,这很容易分辨。假如你已经向对方表示诚挚的感谢了,他们还是觉得受伤或者生气了,他们给你的大概是借贷。如果你给对方感激的心就绰绰有余了,那么你收到的是你不需要自觉愧疚的礼物。
6
凡事都有两面性。爱是礼物,从给予者的角度,心甘情愿;从受与者的角度,心存感激。但若受与者起了贪心,误以为这份礼物应该源源不断的给,一旦对方不给就心生埋怨,也是天大的误解呢。
网上有个段子:一个年轻人每天给一个乞丐5元钱,有一天5元钱变成了1元钱,乞丐奇怪的问理由,年轻人说:我结婚了。乞丐大怒:你居然用我的钱去给自己养老婆。
虽然是笑话,可是却道出了很大一部分社会现实。
很多人在不断接受礼物的过程之中,忘记了这本来是礼物,是别人出于爱而无条件无私的赠与,他们会渐渐觉得这就是我应该得到的。当某一天,礼物的主人拒绝再送出礼物时,惊讶的发现自己招致无尽的埋怨和不满。
生活中很多“巨婴”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
他们忽略了父母不是完美万能的,父母爱的礼物,只能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给予。他们要买房、要买车,要过奢华生活,父母不能满足,就怨恨指责。
从这个角度来讲,明确界限,明确爱是礼物不是借贷的含义,真的很重要。
7
在中国,到底有多少父母,生生把一场父子/母女缘分演变为借贷关系呢?
从“养儿防老”那句口号开始,中国的亲子关系就变了味,养育子女成了人生的最大一笔投资。多少人将自己的人生希望、甚至整个家族的荣耀发达,全部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出人头地是父母对子女的唯一要求。因为只有这样,父母的投资才可以连本带利回收。
中国式父母,不接受不优秀不出色的孩子,不接受孩子俨然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这一事实。没用、没出息,是很多中国式父母对已界中年子女张口而来的辱骂。
而又有多少中国式子女,能清楚的知道“礼物和借贷”之间的区别呢?
很多人从记事起,就被教导:要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以报答父母辛苦养育之恩。很多人终其一生,为了得到父母的一句肯定,努力拼搏;也有很多人,因为父母的否定,选择早早弃世。还有的人,将礼物视作父母的债,因为父母生养了他,就得负责到底,哪怕自己年龄上已经承认,心智上也一定要做小婴儿,坚决啃老不动摇。
武志红曾经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我读起来很觉畅快淋漓,确实那二十四孝都是什么玩意呢?埋儿奉母、涌泉跃鲤。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与《后记》中的评论: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二十四孝图》
而早被否定的封建余毒,近些年却又大行其道,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去年孩子学校整了个感恩教育,我没去,据闻在煽情老师声泪俱下的责问声中,底下的孩子们哭成一团,个个都觉得自己愧对父母。我的一个心理学老师课上讲:这样的行为会带给孩子什么呢?让孩子觉得自己活着是一种负担,活着给父母带来了麻烦,唯有好好学习才能报答父母的恩情,那万一学习不好呢,就只有以死相报了。激发孩子的内疚与羞耻感,开始看起来管用,但后果无法预料。
为人父母者,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好好问问自己的内心,养育儿女,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人儿女者,从今天开始,也要好好问问自己的内心,有没有将礼物当成债务,一直在心安理得向父母讨债?
千万不要把上帝本来赐予的亲子关系中最美好的礼物,生生演绎出一场借贷关系,那样会收获什么?值得你我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