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从什么角度读《论语》,出于什么目的读《论语》,季氏家族你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作为鲁国的头号权臣,孔子做官是得到他的举荐,后来官做不下去,也是因为触犯了他的利益,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季氏家庭的来龙去脉。
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嫡长子继承君位,为鲁庄公,其余三个儿子,分别为庆父、叔牙、季友,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官为卿,他们的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被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史称“三桓”。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死后,庆父两年内连杀两位鲁国国君,引起民愤,史称“庆父不死,鲁国难宁”。
公元前659年,季友用计除去庆父,拥立公子申为鲁僖公。僖公即位当年,赐予季友“汶阳之田及费”,费邑(城址位于今山东省费县上冶镇城)从此成为其永世的食邑。
季友死后,其后裔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等相继担任鲁国正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实际执掌了鲁国政权。
公元前535年,季平子继任鲁国正卿。举行祭祀活动时,季平子违反礼制,使用天子和鲁国国君才能享用的八佾六十四人来表演祭祀舞蹈,只留下两人为鲁昭公表演,孔子闻讯评论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第一章)。
公元前517年秋,鲁昭公不能忍,带人攻打季平子。季平子被围困于一处高台,他向昭公请求把自己囚禁在费邑,昭公不同意。又请求给他五辆车逃亡,还不允许。季平子于是联合孟孙氏、叔孙氏攻打昭公。鲁昭公出走到齐,又到晋,最终病死在晋国。
季平子死,季孙斯(季桓子)立,季氏家臣阳虎勾结费宰公山不狃起事,囚禁季桓子,清除异己势力,完全控制了季氏家族,后来事败,出走国外,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阳虎乱鲁“。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攻打鲁国,叔孙氏、孟氏怨季氏专权,不肯听从季康子的号令将齐人拦在国土之外。季康子使冉有率师击败齐国,大获全胜。他问冉有的军事才能是从哪儿学到的,冉有回答学之于孔丘,他于是派使者从卫国迎接孔子归鲁。
季康子僭越礼制去泰山祭祀,冉有不加以劝阻,令孔子大失所望(《论语·八佾篇》第六章)。季氏准备攻打鲁国的附庸国家——颛臾,冉有也不加阻止,反而为之寻找借口,孔子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论语·季氏篇》第一章)。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季康子任用冉有改革田赋,增加税赋,进一步加速礼崩乐坏的过程,孔子斥责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论语·先进篇》第十七章)。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他又问:“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亲近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反对刑罚治国,主张“德政”,说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如果您自己不贪求财货,即使您奖励偷盗,他们也不会去偷。”(《论语·颜渊篇》第十七、十八、十九章)。
公元前468年,季康子卒,鲁哀公联合诸侯(尤其是越国)谋求伐三桓,三桓反过来伐鲁哀公。哀公流亡国外。
鲁穆公元年(公元前415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重新确立了鲁公室的权威。季氏据其封邑费、卞、东野成为独立小国(费国),而孟氏的封邑郕、叔孙氏的封邑郈,都已被齐国攻陷。三桓就此退出了鲁国的权力中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