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年仅50岁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颐和园内一个叫鱼藻轩的地方,跳进了昆明湖自尽,留给后人无尽的遗憾。
关于他自尽的原因,众说纷纭。同样身为国学大师的陈寅恪先生认为,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与时代的背景不无密切的联系。
在王国维先生生活的时代,正是晚清走向衰亡的时期。guo jⅰa积弱积贫,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士人,内心尤为愤懑不平。"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最终选择了这样极端的方式告别了世界。
王国维先生给后人留下了一部《人间词话》。叶嘉莹先生认为:他的尤其可贵之处,在于追求真理,忠于自己,也忠于学问的精神。
他在书中的说词,不见得完全正确,但绝对真诚。所以,更有一种感发的力量。
为了帮助现代人更好地理解《人间词话》,叶先生整理了《人间词话七讲》。将原本有些晦涩难懂的语言,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娓娓道来,让不懂诗词的人,也能爱上中华古典文化。
我们都知道,诗言志,词言情。正因为在正统的文化里,词不被认为是正经的,反而能让词人的内心松弛下来。去除了众多的约束与限制,把内心最本色的东西给展现出来。
王国维先生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叶嘉莹先生认为,不独是词,诗也是同样的,有内涵、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方为好的作品。她给大部分内容加了注疏。
王先生认为,境界,有造境,有写境之分,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高手所造的境界,必定是合乎自然的。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叶先生特意举了个例子,说的是卡夫卡的小说巜变形记》。讲一个人早晨醒来时,忽然变成了一只甲虫,然后是一番奇妙的历程。人怎么可能变成甲虫呢?我们当然都很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然而,还是会被书中栩栩如生的描述所吸引。这就是因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之故。
至于写境,虽然是写实的,但是也含有理想。就像杜甫的那首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种场景的鲜明对比,深切的同情和悲戚溢于言表。
关于境界,尚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区分。
从"我"的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便为有我之境。比如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以及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含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无我之境”,也就是以物观物。你内心是平静的,方能体悟出天地万物的变化。比如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
有我与无我之境,无关乎格调高低,只要倾注了真情实感的,非无病呻吟的,都可以说是感人的作品。
关于境界,非仅指景物,人心中的喜怒哀乐,也可以成一个境界。叶先生说,在诗词里面,你要能够真切而且生动地把你的感受传达表述出来;只须有那样的一个活泼的字,整个句子就有了境界了。非常受教。
王国维先生还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人生的三重境界,也早已为后人所熟知。
或许,他这算是断章取义,分别撷取了三位原作者词中看来是表达相思之情的句子。但细思之,与人生在求索过程中的迷惘、坚持、顿悟,竟毫无违和感,且更有一番深意。这也可以说是带有创造性的背离原意的诠释吧。
品读巜人间词话七讲》,穿越时空与两位大师对话。透过文字,耳际仿佛回荡着叶先生那饱含激情的、抑扬顿挫的吟唱。
叶先生说,写诗、读诗,是一个人生命的本能。愿你我,都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