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必吿,反必面
上小学时﹐稍为回家晚一点﹐就会遭到父亲的责骂。
“放了学﹐先回家!……哪怕放下书包再出去玩哩﹐也要先回家!”父亲说。
中学在村外的旷野上﹐四周不着村﹐而且在西边不远处有一条又深又长的沟。狼总是出没在北面远处的山沟里﹐一般是不会跑到这里来的。学校离家三、四里路﹐不像现在有自行车什么地﹐都是走着去走着回。因此﹐早上五、六点就得去上学﹐晩自习后放学回家﹐已是七、八点了。
有一次,早上去得早了些。吃早饭时﹐父亲说﹐“你一上学走﹐我就再也睡不着了﹐想想这想想那﹐……心就跟着你去了。”我想﹐可能是我去的早了点﹐父亲才这样说。不曾想﹐从那从后﹐时不时吃饭的时候﹐父亲就说道﹐“你一上学走﹐我就再也睡不着了﹐想想这想想那﹐……心就跟着你去了。”我听的心烦。
有一次﹐又是在吃饭的时候父亲说﹐“你一上学走﹐我就再也睡不着了﹐想想这想想那﹐……心就跟着你去了。”
“你安心睡觉﹐有啥可想的?自讨苦吃!”我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不耐烦。
不料父亲却说﹐“我也不想胡思乱想﹐可由不得人!”
“由不得人!”我觉得父亲的话又气又好笑﹐我不相信会“由不得人”!
当时﹐我并不知道﹐”由不得人”是什么样的滋味。然而现在﹐我才真正懂得什么叫“由不得人”。
现在﹐我也做了父亲﹐有了孩子。十几年前﹐孩子在一家工厂打工﹐离家二十多里路﹐早上去晚上回家。有一天﹐厂里急着发货﹐孩子加了一个晚上的班﹐没有回家。当时没有手机﹐无法告诉家里﹐我也不知道。
孩子往常﹐六点多就回来了。渴罢汤﹐眼看都九点了﹐还不见回来﹐我心里就有点发慌。坐也不是﹐立也不是﹐从家里走到马路边﹐又从马路边走到家﹐心里乱糟糟地﹐不知怎么办是好。快十二点的时候﹐还不见孩子回家﹐我就对妻子说﹐“孩子一定是在加班﹐咱睡吧”。
现在的家乡﹐地处半平原地区﹐沒有狼﹐但路上车太多﹐尤其在夜里﹐车速太高﹐我一想到这﹐就又翻身下床。我对妻子说﹐“我出去走走”﹐带上门就出来了。我沿着国道一直往前走﹐走了大约五、六里路﹐返身又走了回来﹐这才睡下了。睡了至多一个小时就醒了﹐一想到孩子就再也睡不着了﹐这样一直到天亮。六点半我就上班去了。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对孩子说我一晚上没好好睡﹐不料孩子却说﹐“你安心睡就是了﹐有啥担心地﹖……真是地﹐自讨苦吃。”
“自讨苦吃”﹐当年我这样说父亲﹐没有想到﹐现在我的孩子又这样说我。
父母对孩子的牵挂﹐不做父母不知其中滋味。牵肠挂肚是一种思念﹐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酷刑﹐它远比肉体上的折磨要痛苦。
有—本杂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上大学的女孩子﹐每隔半个月﹐她的母亲都要坐火车、乘汽车赶到千里之外的学校来看她,给她带去好多她爱吃的东西﹐并且把她的脏衣裳、床单被罩通通洗一遍。一月两次﹐从不间断。
开始﹐这个女孩为自己有这样一个爱她的母亲而倍感自豪﹐可是时间一长﹐同学们都嘲笑她﹐说她已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大学生﹐还不能自立﹐还让母亲千里迢迢来学校为自己洗衣﹐实在太娇气了。
同学们的话﹐伤了她的自尊心。
从那以后那就拒绝母亲来看她。可是母亲不以为然﹐还是照样来﹐只是原来两次而变为一月一次。她非常苦恼。
这年暑假﹐她没有回家﹐而是和一位朋友去深圳打工。暑假结束后﹐他打电话告诉父亲﹐她不再回学校了﹐就在深圳打工。她沒有告诉父亲具体的地址﹐为的是怕母亲寻到这里来。她要自强自立﹐不依靠父母﹐她下了决心。
然而﹐这怎么能阻挡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牵挂呢?正是这种牵肠挂肚的思念﹐折磨的母亲﹐饭吃不下﹐觉睡不好﹐天天缠着丈夫要去找女儿。可是丈夫也知女儿在哪里。不久母亲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整天嚷嚷着“女儿被人害了﹐女儿死了﹐我要去找她。”
女儿还是每月一次往家里打一次电话。弟弟告诉她﹐“妈妈病了﹐你回来吧”﹐可她以为是弟弟骗她。
母亲患了精神分裂症后﹐父亲雇了个保姆专门看护母亲。可是母亲在保姆面前,每天总是重复着一句话﹕“俺女儿死了﹐我也不活了﹐我得去找她。”
保姆很害怕﹐没几天就辞职不干了。
无奈父亲和弟弟轮流看护母亲。一天,厂里有急事需要父亲回厂办理,留下弟弟看护母亲。谁知在看护其间弟弟睡着了﹐等他醒来发现母亲不见了,就赶忙去寻找﹐来到村外,发现母亲吊在一棵树上﹐自杀了。
在深圳的女儿﹐由于业绩突出﹐被提升为领班﹐就提前打电话﹐要把这一消息告诉家人。弟弟一接到电话﹐就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妈妈死了”。
当时她仍然以为弟弟在骗她﹐就打电话到父亲的厂里寻问﹐这才知道是真的。她当时就晕倒在电话厅旁﹐是好心人把她送到了医院。她连夜买票搭车往家赶。当她赶到家时﹐母亲的遗体已经火化﹐灵堂摆放的只有母亲的遗像和骨灰盒。她跪在母亲的遗像前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妈妈﹐是我害了你﹐妈妈﹐是我害了你。”一个晚上﹐她在母亲遗像前﹐长跪不起。
下葬的那一天﹐当她看到母亲的骨灰盒要放出墓穴的时候﹐她像疯了一样地扑了过去﹐抢过母亲的骨灰盒不让下葬。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与安慰下﹐她才放了手﹐母亲的骨灰盒才顺利放入墓穴﹐得以安葬。
母亲因爱她而自杀﹐这对于她可以说是后悔不已。
是谁害死了这位母亲?这本杂志还专门开辟专栏,让读着讨论。有说怨母亲,有说怨女儿,莫衷一是。正如梁实秋《代沟》中说的,沟这边的人看沟那边的人不顺眼,沟那边的人看沟这边的人不像话。
《弟子规》中说﹕“出必告﹐反必面。”意思是说﹐外出离家时﹐一定要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一定要面见父母﹐让父母知道你回来了。这并不是为维护父母的尊严而制定的礼仪规范﹐更深层的意义是向父母报平安﹐避免父母的担心。
“出必告﹐反必面。”在传统文化教育看来﹐是最基本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常识。然而我们许多人却对这一常识一无所知。
尤其是现在,像那位大学生一样的年轻人,大都有自己的判断力,但是,他们没有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的亲身体验,加之没有受过《弟子规》那样的启蒙教育,只是站在自身的角度看待父母对儿女的忧虑和担心。他们总觉得自己已长大成人,自己会保护好自己,不需要父母絮絮叨叨的呵护。他们常常会这样回答父母,“我又不是傻子,絮絮叨叨地路上小心早点回来,你烦不烦呀,你?”殊不知,父母对儿女的关爱担忧是人性的本能。有一种由不得人不得不想的冲动,这种冲动在一些父母比如那位大学生的母亲身上,可能会无法控制。长久地看不到儿女的身影,听不到儿女的声音,她会寝食难安,甚至会发疯。
因此,不要埋怨那位母亲,我们应当为母爱的伟大而肃然起敬!
虽然传统文化浸透了封建思想的东西,但仍然有我们传承的东西。因此,《弟子规》在现在仍可作为幼童的启蒙的读物。
让你的孩子读一读《弟子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