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逢壬日开始。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
九九消寒歌的产生是农业生产需要之举,是寓教于乐之举,是娱乐消遣之举,是熬寒无奈之举。不仅有九九消寒歌,同事便随的还有九九消寒图,这个称之为画九。画九就是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尽春深,也有不用颜色染而直接在花瓣上用文字和符号注明阴晴雨雪的。 写九,是清代开始出现的,首先是在宫廷内实行。就是选每字九画的九个字,每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个九,九个字代表九九八十天。用双钩空心字体画到一张纸上,每过一天,用色笔填实一画,然后用笔蘸白色在这一画上填写当日阴晴雨雪。填完一个字就过了一个九,填完九个字,也九数完了九。如常用的九个字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风),连成一句话,还能表现出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呢。
到了现在广为流传还是数九歌,最广泛流传的数九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当然不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唱法,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不同地方的唱法:
最常见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山西大同版
“一九二九不算九,三九四九押门叫狗。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八九河开看柳,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四川版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 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河南版
“一九二九,不能伸手;三九四九,冰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九尽花不开,果子摆满街”。
湖北版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大甩手;七九八九抬头看柳;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
湖南版
“一九二九,怀胸抱手;三九二十七,檐前雨不滴;四九三十六,茅草吊蜡烛;五九四十五,咬牙像打鼓; 六九五十四,风吹如炸刺;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娃儿玩泥捏; 九九八十一,安排蓑衣和斗笠”。
黄河流域版
敦煌文献伯4017《咏九九诗》:
“一九,万叶枯萎,鸿雁南飞; 二九,单衣觉寒,群鸟夜投高宿,鲤鱼游入深潭;三九,朔风凛冽,荒原地冻,水面结冰犹如冰桥; 四九,参星半夜落下,辰星早上升起;五九,白日渐长,太阳未时之后可照进堂屋;六九,春风拂面,百草萌动,单衣即可出门;七九,黄河冰水各半,鲤鱼游向滩头,喜鹊筑巢,鸿雁归来; 八九,草木生长,阳气遍地,正是种谷深耕之时; 九九,耧车播种,玉苗丛生,正是农家欢乐之时”。
七里河版
“头九二九,冻破碴口。 三九四九,关门闭守。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精沟子(光屁股)娃娃拍手。 九九尽,庄稼人收拾打牛棍。 九九加一九,耧铧遍地走”。
安宁地区
“头九二九,关门死守。三九四九,冻破碴口。 瞎五九,冻死狗。六九七九,精沟子(光屁股)娃娃拍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