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四个绘本育误区,你中了几个?

四个绘本育误区,你中了几个?

作者: 默狐_爱唠叨 | 来源:发表于2019-07-29 21:59 被阅读0次

    19世纪,在儿童文学丰富多彩的德国,出现了早期绘本的雏形,这些插画故事集以《蓬头彼得》最负盛名。这部小说里描述了许多荒诞的故事:一个爱玩火的小女孩被火烧死了,一个不爱吃饭的小男孩饿死了,一个喜欢咬手指的孩子被剪断了拇指……统统都是一些不守纪律的顽皮孩子受到了残酷的惩罚。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本书是一位医生创作给孩子们的圣诞礼物。

    虽然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蓬头彼得》的故事未免过于恐怖,堪称黑暗童话,但却符合当时欧洲盛行的教育观点:儿童是充满了缺点的不完善的成人,需要道德教化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而训诫手段也包括恐吓。当然,除了"蓬头彼得"这样的反面典型,还有大量的儿童文学塑造"模范儿童"的形象,这些孩子的举止符合成人社会的行为规范,是说教和训诫的样板。

    现代的儿童绘本早已经摆脱了训诫文学的束缚,但是很多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却似乎更倾向于"蓬头彼得"的时代。有些出版社为了迎合部分家长走捷径的心态,在介绍绘本时会加上"好品德养成""让孩子培养好人缘"甚至"一本书换个好孩子"之类的宣传语,主打绘本的训诫和教化功能。这些预设主题的绘本往往内容枯燥乏味,更加剧了家长读绘本的功利心。有些家长花钱买绘本不心疼,单买绘本的目的却是"让孩子好好学习",让本来轻松愉快的亲子共读变得沉闷压抑。

    所以,在一起畅游绘本世界之前,有必要现在这里纠正几个常见的误解。

    1、 把绘本当成"治疗"孩子不良习惯的药

    经常有家长向我求助:"有没有哪些绘本能让孩子改掉某种习惯呢?""看什么书能让孩子明白某个道理呢?"虽然我在后面的章节会提供丰富的主题书单,有些确实能够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但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绘本育的目的是引导孩子爱上阅读,而绝不是借阅读绘本来批评孩子。

    绘本育的本质是陪伴,而不是训练;是为了让孩子在书中世界欣赏一朵花开放,一片云飘过,把这些美好的瞬间收藏在心底,用爱与美锻造孩子未来人格与素养的基石。

    所以,家长一定要警惕使用下面这些"毁灭性"的方式给孩子读绘本,这样的读,还不如不读,因为它会毁灭孩子对书的兴趣和他们天性中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第1, 把亲子共读当成做"阅读理解"。"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是告诉你,不能乱发脾气,知道了吗?"

    第2, 借绘本故事来批评孩子。"你看看人家这个,你看看你,就知道怎样怎样。"

    第3, 阅读过程中指点认字。"这个字怎么念?我教过你的,怎么还是记不住啊。"

    试问一下,如果有人这样板着脸给你读书,是不是再美丽的图画都会变得索然无味?而且,长时间这样做会让孩子将"读绘本"与"被说教"联系起来,结果是孩子越来越不爱读书。

    有些绘本为了迎合家长教育需求,刻意地标榜"养成好品德,改掉坏习惯",这种功利心反而让绘本丧失了生命力,摧毁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好绘本的教育性和艺术性,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孩子借助阅读,被感动、受到启发或者单纯体会到乐趣,这些都是正面的人生经验。这是一种观察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所谓"润物细无声"即是如此。

    家长千万不要把绘本当成药,把孩子的行为出现某种偏差当成是生了病,照着方子开药,然后幻想药到病除。这可是亲子教育的偷懒!

    2、 过于追求阅读数量而忽略质量

    有的家长可能会在网上看到或者在其他家长那里听到一些"记录":"某某家的孩子1岁就读了几百本绘本""某某家孩子2岁就有了共读500本的经验"等。很多数据都是"不明觉厉"呢!

    我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我家里,好几个大书架加起来的藏书也不过2000多本,而孩子的绘本数量感觉并不多,数一数却也有1000多本了。照这个速度,孩子到幼儿园毕业时,藏书量可要比我们博士夫妻俩的多得多。

    这是因为儿童绘本通常比较薄,阅读起来也比较快,一个3岁的孩子,每天读的新书加上旧书能有七八本,而成年人的书籍起码也有100多页,两天能读完一本书就算神速了。这样算下来,坚持亲子共读的家庭,一年能读一两千本绘本也不奇怪。

    但除了可量化的成就感外,绘本的阅读数量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不是说读了几千本绘本的孩子就成了神童。好熟是值得反复读、细细品的。如果喜欢的话,一天可以只精读三两本,持之以恒,慢慢积累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只要一直坚持阅读,即便数量上少一点也完全不需要担心"我的孩子落后了"。

    3、 给孩子选择超龄的绘本

    给孩子选择适合他年龄的绘本,是绘本阅读的重要一步。整体而言,选择绘本要遵循画面从简到繁、文字从少到多的原则。如果选择超龄的书,情节复杂,文字太多,会让孩子对阅读失去兴趣。

    要选择适龄绘本,家长可以参考后面介绍的分龄阅读方案,也可以听一听周围家长的建议。

    不过要注意的是,绘本上标注的适读年龄只是参考,并不一定符合每个孩子的认知发展情况。而且即使是同一本绘本,在不同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小金鱼逃走了》,跟1岁的孩子共读,家长引导孩子在画面中找出红色的小金鱼藏在哪里即可。跟2岁的孩子共读,家长可以让孩子更细致地观察和描述画面中出现的不同色彩和各种物品。跟3岁的孩子共读,家长则可以引导孩子一起思考,为什么小金鱼一开始要逃走,最后跳进池塘就不再逃走了。

    所以,本书中提供的分龄书单和主题书单也只是一个参考,就好像《格林童话》里亨塞尔和格莱特留在森林中的面包屑,只为避免大小朋友们在五光十色的绘本风景中迷路,甚至走错路。当你带着孩子畅游绘本森林,真正享受到绘本阅读的快乐后,就可以在这份"导航"地图的基础上,总结出更个性化的绘本之旅攻略。

    4、 只给孩子读某一类型的绘本

    阅读绘本是孩子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不可能潜入深海,也不可能飞进太空,更不可能跟老虎一起喝下午茶,但是在绘本的世界中,这一切的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阅读,能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与世界万物对话,从小拥有豁达包容的心态和丰富多彩的经历。但如果只看某一类型的绘本,就像吃饭时偏食、挑食一样,白白浪费了认识世界的宝贵时机。

    阅读"偏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家长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或者孩子偏爱某一类主题家长就只读这一种读本。

    如果孩子特别喜欢某一类主题的绘本,家长当然不能剥夺他的爱好,但也要尽量引导他去接触新的主题。其实,小孩子的喜好并不固定,可能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所以,家长不要过早地下判断,让孩子损失了去尝试更多可能的机会。

    纠正阅读"偏食"有两点需要格外注意:

    第1, 不要带着刻板印象去引导孩子阅读。有些家长认为,男孩子就喜欢交通工具专题的绘本,女孩子就喜欢日常生活主题的绘本,这就是典型的性格刻板印象。喜欢交通工具、喜欢科学的女孩子有很多,喜欢日常生活事物的男孩子也不少。每个孩子的兴趣都是一个独特的案例,不要用刻板印象套用在具体的孩子身上。

    第2, 同一主题也可以尝试多种风格。不同的绘本创作者都有其鲜明的风格特征,比如最常见的动物主题——熊,佐佐木洋子"小熊宝宝绘本"系列中的小熊低幼童趣;艾瑞卡尔《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中的棕色的熊则带有抽象的艺术感;唐·弗里曼的《小熊可可》让孩子感受到友谊的真谛并学会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大卫·索曼的《三只小熊闯祸了》则在壮丽的冒险故事中隐含了直面错误,承担责任的主题。尝试多种表现形式的绘本,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从孩子的反应中也可以了解到其个性和阅读倾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个绘本育误区,你中了几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xw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