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读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那既然有输入,就得有输出,而写作就是一个不错的输出手段。
回顾这些年的成长经历,仅从思维层面来看,这两年无疑是进步最快的。这么说吧,尽管两年前,我也在读书,那时已经断断续续看了三年了,但总是有种读完没多少收获的感觉,相信很多人和我的情况差不多。
那种感觉很微妙,明明自己也很努力,每天都坚持读上一段时间的书,有时还会利用大量空闲时间去听书。可反观自己的进步速度,真的跟乌龟爬没什么区别,有时一年读了几十本书,可问到你的收获时,你可能就愣住了。
因为,我们都陷入了,只输入不输出的尴尬境地。
先抛开自身不谈,去看下那些读书厉害的人,他们都做到了有输入也有输出,因此就形成了闭环。比如我经常提到的樊登老师,可以说受他一部分影响,我才开始阅读的。
几年来,我一直续费樊登读书的会员,上面上架的书我基本上都听完了。要说一点改变没有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没达到预期中的那样而已,当然,我也时常羡慕樊登能在读完书后,就把书讲出来的能力。
而这个能力,恰巧就是输出的能力,虽然他也出了很多本书,但你很少听到他说自己有每天写作的习惯。但他会把读过的书,都给讲出来,而讲的这个动作,即是重读一遍书的动作,也意味着他深度理解了这本书。
再加上时间的复利,使他在读书的时候,就能很容易抓到一本书中的亮点,同时长期讲书,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还有一点是他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他从来不写逐字稿,每到讲书的时候,他只是拿出张白纸,画一个脑图,之后就按照这个脑图去讲。
我也看过他画的脑图,但多数都看不懂,可人家就是能对着这一堆你看不懂的东西,给你讲一本书。这就是不断输出的效果。
再谈谈最近两年,这两年我除了读书,还干了一件事,就是写作。而且我有时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写作提供素材,很多书在我读完后,都会写一篇收获。这样做,一方面完成了一篇文章,另一方面完成了输入和输出的闭环。
那些我读完就写一篇文章的书,基本上都能记住书中的核心思想,同时长期写作,让我更能抓住一件事的关键。
比如年前最火的《繁花》,为了看这部剧我还特意开了个会员,同时还叫上了女友一起追。在我们看来,前半部分节奏很快,非常吸引人,这也是多数人入坑的一个原因。
而到了剧的后半段,节奏不但放缓,还出现了很多无聊的情节。我甚至为了满足想要看到结局的心理,一边看着剧,一边玩着游戏。
在跟女友讨论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如果能把汪小姐创业,这条线好好设计下的话,就不至于这么无聊了。另外就是强总的疯魔操作,实属让人觉得有点过了,这些点加起来,就让你越看越莫名其妙,越看越出戏。
如果放在以前,我可能发表不出来任何观点,对于好的地方,我无法说明它如何好,差的地方也无法表达怎样差。
可写了两年多后,让我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长期阅读又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当两者叠加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化学反应。
因此那些经常说读书记不住,读书用不出来的,我可以肯定,他们90%的可能,只是读书,只是输入,从来没有输出过。
要知道写一篇文章,要比读一篇文章难多了。
最起码的一点,你得保障文章没什么逻辑问题,其次就是能把一个观点讲明白。而读一篇文章,只需要眼睛上下动一动,手指往上滑动几下,就此一篇文章也就读完,觉得不错的可能会去点个赞。
但你有没有想过,碰到那些有感触的文章,也是可以写一篇文章的。我曾经好几篇文章,就是看来了某篇文章后,有感而发,随即也写了一篇。
我不敢说自己的文章写得有多好,但至少“写”这个动作,让我有了比看更多的收获。这也是我,写了两年多,没怎么赚到钱,依然会写的一个原因。
再说,我始终相信一句话:东边不亮,西边亮。
只要我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早晚会收到应有的回报,而这件事正确的事,就是不断地输入和输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