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瓦尔登湖》(王光林译本)
![](https://img.haomeiwen.com/i35118/71a261ae99e196be.png)
文/古稀Hyde
“我第一年的林中生活就此告一段落,第二年和第一年一样。1847年9月6日,我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如此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旁住了两年——自1845年开始。1845年我们刚刚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美已经签订了《望厦条约》。那时我们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国,美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正迈开步子建设工业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
《瓦尔登湖》的译本较多,我读的这本是王光林译本,不少人认同它是现在翻译得比较好的一个版本,我个人感觉其文辞也挺棒!但是徐迟是第一个译者;关于翻译一道,通常来讲第一个译者对原著的诠释是最好的,很大程度上能够真实的呈现书的本来面貌,后来者多多少少都有参考,亦会留下第一个译者的的印记,即不仅是对原著的阐释,还会带有之前译本译者的个人理解,会有些变味。
拿到本书,我曾想要任性地说,谁要看你写的关于你一个城里人的两年乡下生活,就凭你是大作家梭罗吗?“名著”二字的魔力最终使我开始阅读,实际关于他生活的情景我也读得匆匆。
我们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我们整个国民所处的状态和那时的美国人是差不多的,农民渴望进城,城里人渴望过上比现在更好的生活,要在富人区买房。我们的精神状态还不如那时的美国呢,至少他们出了一个梭罗来反思那一段历程的急功近利。他用自己的实践,以这本历时150年的名著为那个时代作结。
现在我们中国农家乐遍地开花,城市近郊但凡像个农村的落后地区都有了农家乐,周末的时候城里人便带着一家老小到那里去呆个一两天,旁边流过一条排放工业污水的小沟。很多人以为这就是返自然了,其实他们不过是炫耀自己能够过上轻松悠闲的生活而已。梭罗在森林中从事劳作、观察景色、读书、思考人生和社会,很多中国人不过是去打麻将而已。
也只有梭罗那种状态才能解放出脑力去思考各种问题,耕作只是耗费体力,这样保证了脑袋的休息,才能将其他用于处理庸碌的工作的时间好好运用来思考。走得太急了,真的该好好停下来等一等灵魂了。每天挤地铁公交,堆在文件山之中,应付着老板发出的一项又一项指令,还记得当初的梦想吗?
梭罗或许算个社会学家,也是搞文字创作工作的,他在瓦尔登湖旁的两年具有社会实践的意义,而我们这些普通人,时不时的停下来,便有纠正前行方向的作用。想一想,你是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生存而工作,都忘了要实现何种人生价值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大呼,为生存,为生存。生存真有那么难吗?不是工作难找,不是工资低就不能生存的!受本书影响我也写了一个短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我为之命名为《回到农村》,作为一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人,我结合我在农村的见识,虚构了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回农村当农民的事。我表达的思想是,生存真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了:作为农民的后代,我有祖上留下来的房子,家里承包了一亩三分地,出行有自行车就够了,以前买的衣服就够我今后穿很多年;在农村消费水平不高,我一个人种地,粮食和蔬菜就够吃,还健康无害;勤快一点,还有水果吃,多余的水果和蔬菜拿去卖,赚的钱已够日常开支。但是不能顿顿吃肉,家里没有网,其他城市中的娱乐设施和可参加的娱乐活动都几乎没有,那又如何,我吃得饱睡得好,从小学到大学买的书就够翻上半辈子了,每天去山上转一圈,偶尔可以去拜访一次朋友。我的祖父的祖父就是这么过的,为什么一定要买三室两厅,为什么一定要买兰博基尼,为什么一定要功成名就。我们的欲望太多,总是望着富人的生活标准,为了过多的口腹之欲而劳心劳力,却一天没享受过生活。
以上是我的感悟,《结束语》总结了全书的思想,我却 got nothing!感觉我和想的是不一样的,或许是因为它本身就是结论性文字我无法再有感触的感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