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数学思维运动变化之道法术器

数学思维运动变化之道法术器

作者: 道悅 | 来源:发表于2022-10-09 20:09 被阅读0次

      本文先前首发在许兴华老师的微信公众号,作了少许修订后重发在简书。

    微信公众号文章

    文章内容如下:

      “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周易•系辞上》

      ”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谭子化书》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

    取势、明道、定法、优术、成器

      动则生变,辩证法的运动发展观,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普遍的,世事无常,变动不居。不仅仅是物质的运动变化,思维也是运动变化的,数学解题的每一步本质上也都是变化。思维是统帅是灵魂,数学解题的每一步变化都是由(数学)思维的运动变化而驱动主导的。

    事事洞明皆学问,道隐无名,都隐藏有道理,数学思维的运行变化更是有大道。那数学思维运动变化的大道是什么?也就是本质规律是什么?

    数学思维运动变化的三个方面(维度)与四个层次

    三个方面

      运动变化包括心、行、物三方面。

      心就是心意识;行就是外界可见的外显的行动,行为操作、加工处理;物就是客体,就是我们需要变化改变的事物(对象)和问题。

      万化由心,宇宙在手,从思维主体(人)出发,由内(主体)到外(客体),驱动变化:从心动到行动,再到事物的变化或对事物在认识、反映、刻画方面的变化。

      1.心动,心的变化:作为智慧生灵,心第一才是真正正确的,心外无物,心能转物,心生万物,心生万法。心动,(主体的)心意识(思维)的变化,思维念头的生灭,具体就是思维目标(对象)、思维方向、思维视角、思维起点、思维形式、思维内容、思维特性品质(思维广度、思维深度、严谨性、灵活性、批判性、系统性)的变化。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风动幡动,归根结底是心动。心解放自由,升华悟道融汇贯通,心结打开了,才能心生万法,灵动自然。

      2.行动,解题行动在操作处理上的变化:做什么、怎么做。例如要对代数式进行怎样的变形,要变代数式的哪一部分。

      3.物动,事物的变化:心与行的变动,最终体现在(客体)事物&问题的变化上面,对事物认识的升华上。

      注:这里不从心理学上区分心意识与思维的区别,而是把它们看成相同。

    四个层次

      我们要精通变化,领悟掌握变化之道法术器,道、法、术、器是4个层次。

      1.变化之道:形而上者谓之道。万化由心,大化无方,唯变所适,随机应变,辩证变通,灵动自然。思维运动变化之道(运动变化模式)契合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与太极的循环往复、进退互化、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圆融无碍之道。

    图1

      2.变化之法:变化时遵循的蕴含的法则、原则、规律、过程、模式。变化的心法(思维心法),易经三易:变易、简易、不易(变中有不变),还包括:思维策略、思维原则、元认知。

      3.变化之术:以术辅道,变化之术主要是数学思维方法论中的各种数学思维方法与数学思想。思维方法主要指引思维形式上怎么变(怎么想),而思想方法主要指引思维内容上怎么变(想什么,要做什么),最终引导我们产生“变化”方案:变化的步骤顺序、变化的方向与意图(变化的需求,想要变成什么,随需而变)、变化的目标对象(变哪些对象,改变事物的哪一部分)、变化的时机、变化遵循的模式与进行变化的具体行动操作、变化的成本代价与需要的资源。

      以上统下,以道御术,变化之道与变化之法对变化之术有诱发、产生、引导、护持、调控的作用,对思维形式、思维内容、思维方向、思维视角、思维起点、思维特性品质的变化切换起到直接的诱发、引导、调控作用。

      4.变化之器: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就是器物、工具。变化之器就是帮助我们进行具体的行动操作(变化、改造)的工具,在数学中就是各种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概念、定理、数学方法,例如配方、因式分解、平方、开方、加减乘除、分类、分组、组合、分拆、割补。动作动词思维加发散思维,多想想动作、动词,多问问自己还能怎样变化。道在日用,多想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的行动操作及其概念,把它们迁移到其他领域的问题解决中,例如数学解题中。

        变化之道、法、术对变化之器也就是数学知识具有激活、组织、编排、筛选等作用。

        整个数学思维方法论其实是研究变化的技术与艺术,研究数学中的变化之道法术。数学思维方法论包括各种思维方法和各种思想方法、思维策略、原则、元认知。在实践运用中,它们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消除思维障碍,可以把它们看成一套思维话术&思维引导术,用来启发指导我们心(心意识)与行(行动、解题操作)上的变化,它们能够循循善诱地让我们比较容易地、比较自然地、自觉地想到如何变化,想到变化方案。

    解题举例

      数学变化之术和变化之器很多,远超孙悟空的72变,可以说不计其数,例如变化之术:重构、重组、重表达、多元表征切换、语义转译与引申、转化、转换、变换、代换、变形、配凑、割补、组合、分解等。

      重表达就是换另一种方式把事物重新表达&重新描述&重新刻画。例如解析几何的出现,可以理解为运用了"变基"思想,以点的位置(坐标)为基础而不是以长度等为基础来重新对几何对象进行表示与描述。重表达往往肇始于不同的观点与眼光,不同的场景需求,不同的something。

      这里讲下语义转译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转译就像中英文翻译一样,把题目的意思换一种说法或推理引申一下。

      第一题

      如图2。

    图2

        第一问,符合要求的集合可为:{1,2,3,5,8}

        构造这个集合时,选择集合元素的策略就是递归使用a+b=c和a+b=c+d模式中的a、b、c,排除d。可见这是运用与a+b=c+d模式相反相悖的反模式。

        第二问,根据题目描述,“兴奋”就是“a+b不等于c+d”。“a+b不等于c+d”,这句话从表面理解,似乎没有什么有助于我们解题的信息,显然这句话不是废话,不能轻易放过它,要想法利用它来解题,但要利用上这个条件信息,还需要对这句话做些深加工处理,如IT系统中的数据挖掘一样,要深入挖掘它蕴含的内在深意。

        研几入微,如果换一种形式的说法(转译)或稍微深入推理引申一下,就是:两个数的“和”均不相同(不相等)。既然“和”均不相等,就可用组合计数得到(不同)“和”的个数,由“和”的个数可以估算最大和的范围(最小值),故得到第二问的如下证明。

        第二问证明:从m个数的兴奋集合中任取两个数求和,这些和均不相同,根据组合计数,这些不同和的个数为C_{m}^2 =\frac{m^2 -m}{2} 。利用极端思想考虑极端情况:最小和\geq 1+2=3,故最大和a+b\geq 2+\frac{m^2 -m}{2}

        假设a>b,由抽屉原理或2a>a+b\geq 2+\frac{m^2 -m}{2} ,可得a>1+\frac{m^2 -m}{4} >\frac{m^2 -m}{4} ,得证。

    第二题

    题目如图3。

    图3

    原创方法如图4。

    图4

      “反(返)者道之动”、“曲则全,枉则直“,这道题,思维运动变化,辩证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整体到个体,从直接到间接。在抽象、一般、个体层面研究清楚之后,再从抽象返回到具体,一般到特殊,个体(上升)到整体。螺旋式循环往复,进退互化。契合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

        “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研几入微,从柔弱、柔软、微妙处入手寻找问题突破口进行变化。对这道题,直接对整体求和比较困难,看不清整体,所以先切换思维视角,以退为进,退转到研究个体|aj-ai|及其在所有排列中出现的次数,对个体的相关研究相对容易些。从这题先从具体退转变化到抽象,从特殊转到一般,因为对这题,感觉从抽象、一般情况入手反而简洁一些。

        在这道题的思维过程中,对思维视角的变化再补充一些阐述,如下图5。

    图5

      第三题

        已知x、y均为有理数,且满足\sqrt{x} +\sqrt{y} =2+\sqrt{x+y} 。x、y的解

     1)先猜后证:直觉思维,可猜\sqrt{x} 、\sqrt{y} 、\sqrt{x+y} 均为有理数,下面是其证明。

    由(\sqrt{x} +\sqrt{y} )^2=(2+\sqrt{x+y})^2\Rightarrow \sqrt{xy} =2+2\sqrt{x+y}

    \Rightarrow (\sqrt{xy} )^2=(2+2\sqrt{x+y})^2 \Rightarrow \sqrt{x+y}=\frac{xy-4x-4y-4}{8}  \Rightarrow \sqrt{x+y}为有理数

    \sqrt{x} +\sqrt{y} =2+\sqrt{x+y}\Rightarrow \sqrt{x} +\sqrt{y} 为有理数\sqrt{x} -\sqrt{y} =\frac{x-y}{\sqrt{x} +\sqrt{y} }

    \Rightarrow \sqrt{x} -\sqrt{y} 为有理数

    \sqrt{x} =\frac{(\sqrt{x} +\sqrt{y}  )+(\sqrt{x} -\sqrt{y} )}{2} \sqrt{y} =\frac{(\sqrt{x} +\sqrt{y}  )-(\sqrt{x} -\sqrt{y} )}{2}\Rightarrow

    \sqrt{x}、 \sqrt{y}均为有理数

    注: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结果为有理数。

    2)令\sqrt{x} =a,\sqrt{y} = b,a、b为有理数。由\sqrt{x} +\sqrt{y} =2+\sqrt{x+y}\Rightarrow

    a+b=2+\sqrt{a^2 +b^2} ,令\sqrt{a^2 +b^2} =c,c为有理数。\Rightarrow a+b=2+c,a^2 +b^2 =c^2\Rightarrow (a+b)^2-2ab=c^2\Rightarrow ab=2+2c.

    构造以a、b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m^2 -(2+c)m+2+2c=0.该方程的判别式必为有理数的平方,\Delta =(2+c)^2-4(2+2c)=d^2,d为有理数。

    化简变形\Rightarrow (c-2+d)(c-2-d)=8\Rightarrow

    可令c-2+d=t,c-2-d=\frac{8}{t},t 为大于2\sqrt{2} 的有理数。

    \Rightarrow c=\frac{t}{2} +\frac{4}{t} +2,d=\frac{t}{2} -\frac{4}{t}

    代入一元二次方程可解得a=2+\frac{t}{2},b=2+\frac{4}{t} a=2+\frac{4}{t} ,b=2+\frac{t}{2}

    由x=a^2 ,y=b^2可得x、y的解为

    x=\frac{t^2}{4} +2t+4,y=\frac{16}{t^2}+\frac{16}{t} +4

    x=\frac{16}{t^2}+\frac{16}{t} +4,y= \frac{t^2}{4} +2t+4

    t为大于2\sqrt{2} 的有理数。

    这道题,先直觉猜想找突破口,就是”用弱”。再换元,构造一元二次方程,这些都是在不停地变化。

    数学思维中用弱(怀柔)与用强(持强)的初步解读

      “用弱“与“用强”是辩证法的一对矛盾范畴,对立统一。理解了”有无”思想(有生于无)、形而上与形而下、思维与知识,心与物,基本就明白”用弱”与”用强”的区别与联系。

      用弱:偏向形而上、心意识(思维)、思想、谋略手段、智巧、软件。它们的特性一般是内隐的、难以捉摸的、微妙的、无形无定形、无相、劳心的、善变的、灵活的、善于顺应本质的、顺势而变(为)&无为、看似柔弱柔软、看似虚无的。

      “弱者道之用”,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中,从简单的、简洁的、薄弱的、熟悉的、关键(核心)的、主要矛盾集中的、不和谐的、特征丰富明显的地方入手,这些都是“用弱”。

      用强:偏向形而下、知识、行动、蛮力、物质、工具器物、硬件。它们的特性往往是实在的、外显有形的、可视的、容易掌握理解的、劳力的、固化的、有为、看似刚强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思维智慧、思维之道如水,思维是内隐的,看似无形无相,看似柔弱,但柔弱胜刚强,心生万法,心生万物,各种数学知识就是思维活动创造(发明发现)出来的。

        在前面讲的数学思维运动变化的道法术器4个层次中,从道到法到术到器,逐步从偏向用弱到偏用强,特别是变化之器,就是各种数学知识,它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利器,强有力的工具。没有掌握足够的数学知识,即便思维能力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碰到问题,往往一时也无可奈何。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才是核心、主人主导者、统帅指挥和智慧的灵魂,思维智慧如水一样,无孔不入寻找问题突破口(用弱),如水一样柔和无定形,善变智巧,随物赋形顺应问题本质,靠它激活、统摄、组织、编排、解释、调度、创造(发明&发现)、筛选(选择)各种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利用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解题能力。一些学生掌握了丰富的数学知识,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当下就是想不出解题方法,想不起来使用哪些数学知识。众所周知,这往往是”用弱” (思维能力)的功夫修炼不够。思维智慧思维方法论是解题方法之母,不知母,焉知子,当然就不容易想出解题方法。数学教育领域缺少足够通透系统的数学思维方法论是客观原因。

        用弱与用强和谐结合协调发展,不可偏废,思维能力生长与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兼顾发展。

    变化论与构成论及变化模式

      变化,有破有立,有生有灭,生灭相续。变化论(生成、泯灭)是基于动态的观点,而构成论是静态的,实践中应该动静结合。

      运用变化论,多探究来龙去脉,问问能变出什么、能生成什么(生成演化)、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溯源),变化时的变化模式(生成模式和泯灭模式)是怎样的?如何发现或预见变化模式,如何合情合理地构想出变化模式?

    补充阅读

      本文引用了到道德经、哲学辩证法、佛经、易经的一些内容,阅读本文,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因为构建通透系统的数学思维方法论需要众多学科融合,本人在简书和今日头条上的系列数学思维文章,基本上都具有类似的要求,有些文章还涉及到软件设计、物理、化学、生物、思维学、心理学、认知学、兵法、刑侦、语文的一些思想和核心内容。

        阅读者如果碰到不懂的内容,可以自行延伸去补充学习相关内容,理解后再来阅读本文。例如本文引用了道德经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法术器”等内容,阅读者如果不懂其涵义,网上搜索一下就有了。另外,可以阅读本人的其他文章,把这些文章融汇贯通地理解。

        这里为了方便读者,推荐一些关于道德经的解读材料,如下。

        1.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

        2.  解密《道德经》

        3.  道法术器解读1

        4.  道法术器解读2

          易经的三易(简易、变易、不易)和辩证法的学习材料自己去搜索,就不推荐了。

          把上面内容学习理解之后,下面对本文内容做一些浅显的阐释。

    本文内容的浅显阐释

        ”道法术器”4个层次,”道”是最根本的本质的规律,就如宪法一样,是最上层的根本大法。思维是运动变化的,心猿意马(这里对心猿意马作中性理解,不作贬义),一会想这,一会想那。

        数学思维运动变化之”道”(思维运动变化的本质规律、基本模式)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简单理解就是绕圈子打太极,绕来绕去地运动变化。转圈圈绕过去再绕回来,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

        知晓了这个运动变化之道,就要合道。本文第二题,我们先产生从具体到抽象变化的思维念头,也就是从具体变化到抽象,有这个念头之后,我们就从200变到2n,如问题的解法,从整体之和退转到研究局部个体,也是变化,迂回绕行。把2n情况下的平均数求出来之后,最终令n=100绕回到最初的200,得到所求的平均值。

        绕圈圈(运动变化)也要有策略有讲究,否则胡乱地绕把自己绕晕就不好了。 ”弱者道之用”就是合情合理绕圈圈的策略:用弱,顺势而为地绕圈圈,如水流动绕开阻挡,顺势迂回流淌一样。

        本文第二题,从具体变化到抽象,从整体到个体,都是用弱,因为对本题,抽象情况、个体情况是问题的薄弱点突破口,从抽象情况、个体情况入手切入,容易得出本题的解题方法和平均值。

        从”道”到”法“,好比从宪法这个上层的根本大法派生出下层的其他法律,其他法律不能违背宪法,这就是以上统下。从”法”到”术”到”器”,好比从其他法律再派生出更具体的更细的法律条文和行为制度,这也是以上统下。从”道”到”法“到术”到”器”,依层以降,也好比从树根,到树干、树枝、树梢。

    “向对立面转化”的辩证解读

        辩证法”矛盾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向对立面转化“,这里讲一下本人对“向对立面转化”的辩证解读。

      ”向对立面转化”,就是”反者道之动”的反。例如从抽象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从开到关,从某一状态转到其相反状态。

      根据转化的(destination)目标事物(对象)进行分类,转化可分为多种类型。”向对立面转化”是相反转化,转到对立的事物,但这只是其中一种转化类型,还有不是向对立面转化的,例如转到相关、相连、相应、相近、相似、相因、相生(生克制化)、相成的事物等。例如需要手工磨出一根绣花针,此时你会找几根尺寸和绣花针最接近的铁棒,从这些铁棒之一入手作为起点,逐步磨出(变出)绣花针,也就是我们的转化策略转化类型是”相近”转化。

      矛盾是推动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具有普遍性本质性,因此,和相近转化、相似转化等其它转化相比,“向对立面转化”(相反转化)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终极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数学思维运动变化之道法术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eg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