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两篇,这是第一篇:
中印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源远流长,其中最著名的当推《西游记》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西去天竺取经,这是人类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也是中印两国交流史上的佳话。
中印同为亚洲大国,两国人口几乎占了世界总人口的40%,理论上讲,两个邻国应该和平共处,共同致力于两国人民的发展与合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边境冲突不断,尤其近期来,尽管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印度在边境却动作不断。6月16日在中印边境的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发生了一场激烈冲突。这也是45年来中印首次发生的致命冲突。对此,我国军方回应此事表示冲突起因是“印军违背承诺,再次越过实控线非法活动,蓄意发动挑衅攻击,引发双方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6月20日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一次全国大会上批准了边防指挥官不用再遵守中印不开火协议,一旦遇上“非常情况”(extraordinary situations),部队有权使用手头一切资源处理。
中印边境至此,似乎已经走到战争边缘。我们并不怕冲突与战争,且不说60年前人民解放军一举打败印军,几乎逼近其首都。单说一千年多年,就有“一人灭一国”的壮举。这“一人”就是我们本文的主人公王玄策,而“一国”则是今天的印度,当年的摩揭陀国。有趣的是,可能很多人会把王玄策想象成战神级别的武将,但事实上,王玄策只是一名文官,唐太宗派出的外交官。
唐太宗时期,自从玄奘西游后,大唐与印度的官方交流正式开启,双方互派外交使节来往。王玄策就是第二批赴印度使团的副使。在此之前,王玄策担任黄水(今天的广西境内)县令,我们知道,广西那里少数民族较多,可能就是因为他有与少数民族打交道的丰富经验才被入选使团吧。遗憾的是无论《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没有王玄策的单独列传,所以我们也无法对其有太深的了解。无论怎么说,王玄策出使印度受到了印度统治者戒日王(玄奘法师就曾受到过他的特别礼遇)的热情招待,他们一行顺便对印度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历时两年时间,走访了印度的山川湖泊,了解了其风俗人情。
疆域图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再次派遣王玄策带人出使印度。这次,王玄策作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一行30人出使天竺。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印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戒日王去世,中天竺国中大乱,其大臣阿罗那顺篡位,他对唐使团比较顾忌,于是派兵攻打王玄策。战事的结果可想而知,使团才30余人,哪是天竺军队的对手,于是他们失败被擒。后来仅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成功逃离,但是他们并没有返回大唐,而是到达吐蕃境内。堂堂大国使节,竟然遭此羞辱,热血沸腾的王玄策当然不会这么灰溜溜回去,誓要报此仇。我们知道,吐蕃与大唐当时关系正融洽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所以王玄策来吐蕃也是有其很强的目的性的。果然,王玄策请求松赞干布援兵,于是得到一千二百吐蕃精兵、七千泥婆罗(今尼泊尔)骑兵,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另这些军队杀回印度。作战三天,攻破茶镈和罗城,斩首三千余级,敌人被溺死的约万人。阿罗那顺逃走,收拢散兵再次交战,蒋师仁擒获阿罗那顺,俘斩敌人数以千计。余众跟随国王的妃子及王子在乾陀卫江抵抗,蒋师仁击败他们,俘获其妃、王子,又俘虏一万两千人,在此强大攻势之下,整个天竺震惊,先后有五百八十余座城邑投降。此外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还送来了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送上地图,请求得到老子像。这是见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
王玄策战印度(王玄策率军)进至中天竺所居茶馎和罗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馀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走,更收馀众,还与师仁战;又破之,擒阿罗那顺。馀众奉其妃及王子,阻乾陀卫江,师仁进击之,众溃,获其妃及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于是天竺响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馀所,俘阿罗那顺以归。——《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战争中,印度的特有军队“象军”也被王玄策军队打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