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就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
为了给父亲报仇然后带领吴国的军队把楚国给灭了,还把楚平王从墓里挖出来鞭尸。《史记·伍子胥列传》载:“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名为父复仇的故事,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可历史总是那么的蹊跷,南宋时期岳飞和其长子岳云都被宋高宗给杀害了,死得很冤枉,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可岳飞还有三个儿子子,为什么岳飞的三个儿子没有效仿伍子胥那样去投靠金人为父复仇呢?难道岳飞后人不想为他复仇吗?
这两个故事有着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了中国人不同时期的价值观的不同,以我们如今的价值观去看的话伍子胥属于叛国贼,就算受到再大的委屈和不公平都不能背叛自己的国家,这是我们的底线。
南宋时期岳飞的后代没有投金灭宋为父复仇说明当时的价值观跟我们如今是差不多的,如果岳飞的后代效仿伍子胥那样不仅不被后人歌颂反而被谩骂,所以岳飞的后人也就不做这种傻事了。
可伍子胥为何不仅不被骂反而被后人歌颂呢?楚国人的伍子胥却带领吴国的军队把楚国给灭了,这在我们如今看来很难理解,可就这么的一个人却被历史记载成一个正面的人物,比如《左传》《国语》《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提到伍子胥时,都肯定他的光辉事迹,说他是“烈丈夫”。就连楚国后来的大诗人屈原也好几次写诗歌颂他,还表示“浮江淮以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要投入大海,去追随伍子胥的灵魂。
伍子胥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惯了,所以没有察觉它有什么不对之处,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个正面人物的故事很奇怪,跟我们如今的价值观严重不符,“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必须舍小家护大家,怎能还可以投敌灭国复仇呢?
这其实是周秦之变所产生的价值观的不同,周秦之变以前中国社会秩序的最高原则是血缘原则:家大于国。周朝的社会是一个血缘的社会,周王把自己的亲人分封到各地,他的亲人又在自己的小国之内,再进行层层分封。
这样分封的结果是,周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大家族当中,效忠于自己的家族,比效忠国家重要。所以当时人的价值标准是“父高于君”,父亲比国王重要。郭店楚墓竹简上记载,“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意思是说,为了父亲,可以不管国王,但不能为了国王不管父亲。
所以伍子胥并没有像我们如今价值观判断的那样他叛国了,因为在血缘的社会里父亲比国王大,所以父亲被国王杀害了他必须为自己的父亲报仇,这也是他为什么被后人歌颂的原因。
为什么岳飞后代不这么效仿呢?是因为岳飞属于南宋时期,是周秦之变之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的是郡县制行政体系,跟周朝分封制有着质的区别,如果周朝人的价值观是家比国大,那么秦朝统一后就是国比家大,秦朝后直到如今一直都是延续秦朝的郡县制度,所以我们跟周朝人的价值观有些代沟也就不难理解了。
伍子胥是正面的人物这是无可厚非的,他的忠孝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永远歌颂和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