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宁德文史宁德的记忆
宁德古田蓝田书院与县令余仁椿渊源

宁德古田蓝田书院与县令余仁椿渊源

作者: 宁德城市资讯 | 来源:发表于2018-08-19 22:41 被阅读5次

公元968年古田杉洋余氏的第六代余仁椿,从永贞(现罗源)县令的位子上告老还乡后,虽然口吟“喜遂还乡志,家贫身自安,有田三五亩,种竹作渔竿”,但行动上却是倾尽一生积蓄,殚精竭虑,在村北“相地宜,创学馆萃山川之秀,额以蓝田”。

余仁椿创建的蓝田书院原为家族学塾,后经多次重建,成为杉洋最高学府,罗集全村子弟入泮读书。余仁椿建成蓝田书院后,意犹未尽,觉得有了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上得起学的物质条件。 “仁椿公留田七十余亩,岁入谷八十石”专供子孙读书及岁时烝嘗之用。这些田产都是平畴沃野里最好的水田,家族中为其起名曰“油灯田”,意思是为读书的子孙添灯加油,只准轮流耕种,绝不变卖,只许增加,不许减少。

《福建通志.学校篇》记载:“闽古代第一书院,设在莆田澄书堂,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公元766-799年)。次之,古田杉洋的蓝田书院,始建于宋开宝元年(968年)。”千年前兴教办学,可见杉洋古贤者之远见卓识。

最早记载蓝田书院的地方文献是杉洋《余氏总谱志·余氏重建蓝田书院记》。该文写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五月,为“左承仪郎知福州古田县丞主管学事郭能撰”,“左迪功郎新差汀州司户参军余偁书”。其篇首记述“昔员外公余仁椿相地宜创学馆,背乾向巽,萃山川之秀,额以蓝田”。现存一块《历代重建重修蓝田书院芳名》碑,其中间竖行也醒目镌刻着“唐(指后唐,笔者注)员外郎永贞县令余仁椿捐资鼎建”,可见蓝田书院始建于五代后唐(936—940),而具体年份不详。

▍内容来源:余氏总谱志福建通志等宁德城市资讯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

相关文章

  • 宁德古田蓝田书院与县令余仁椿渊源

    公元968年古田杉洋余氏的第六代余仁椿,从永贞(现罗源)县令的位子上告老还乡后,虽然口吟“喜遂还乡志,家贫身自安,...

  • 宁德古田罗荣与城墙渊源

    罗荣,字志仁,号蘖山,宁德市古田县凤埔乡罗家墩村人,生于明成化戊子年(公元1468年)。弘治庚戊(公元1490年)...

  • 宁德县令丁大全与百丈潭渊源

    丁大全在宁德任职期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与百丈龙的一段传奇故事。百丈龙潭地处万山之中,人迹罕至。虽然早在唐代就已...

  • 宁德古田那些年的兴贤书院

    龙津境位于宁德古田鹤塘镇程漈村。程漈古称浯漈,这里可是宋朝时期却名震玉邑,村头的龙津桥是众多科举名人平步青云的起点...

  • 探寻宁德古田(上)

    还未认识紫粒子前,我只知有个古田会址,竟不知宁德有个古田,因盛产各种菌类,也称食用菌之都。 听紫粒子说这里寒假可看...

  • 探寻宁德古田(下)

    金翼之家是中国家庭制度的一个研究地点,因人类学的厉害人物林耀华先生的经历而出名,林耀华先生将这里,也就是他的家乡作...

  • 宁德林湜与朱熹渊源

    庆元元年(1195),宰相韩侂胄专权,朝中正直官员多自引退或被斥逐。四月,太府寺丞吕祖俭上疏力争,被贬韶州安置。林...

  • 宁德洋中余六府将军与钟洋村渊源

    韩信同(生卒年月不详)字伯循,号古遗,又号中村,五都中村涵头人。元初,陈普讲学于石堂山。信同与其友杨琬等执弟子礼受...

  • 宁德古田昆山的传说

    很久以前,古田昆山大山脚下住着尤家五兄弟,因父母双亡,十五岁的长兄肩负起抚养四个弟弟的重担,天资聪明的长兄放弃了学...

  • 宁德那些年的长溪县令王务琨与赤岸的渊源

    长溪县志在今霞浦松城街道的西山洋岭尾庵附近。长溪县立“王务琨袭父爵,家于长溪赤岸,是为肇基始”。王务琨袭父爵,当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宁德古田蓝田书院与县令余仁椿渊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mh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