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看不见出口的时候,试着倾听更大世界的声音
今天来聊聊“倾听更大世界的声音”这个话题。
题外话,本来打算稍微早点睡,但是一来早上没来得及写完文章,二来回家了发现了一个遗漏项,就给延误了。
今天聊的话题原本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但是这个概念还没有完全理解,解释起来费点口舌,换成上述说的那个话题大概也是一个意思。
当然,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升维思考”。
这是今天在看《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时候遇见的,联想到自己的一些经历,觉得特别有意思,于是拿出来和大家一起聊聊。
拥有这层视角有什么意义呢?
先看书中一个论述——
在学校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世界。而且,我们都是那个世界的一员。
如果学校中没有自己位置的话,还可以从学校“外面”找到别的位置,可以转学,甚至可以退学。一张退学申请就可以切断联系的共同体终归也就只是那种程度的联系。
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看见书中这段论述,其实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里的论述指向更多是空间视角的切换,在实际应用时,这个视角有一个大家可能特别熟悉的场景表述——
“天涯何处无芳草。”
如果当下觉得困苦,试着去到另外的环境,也许就能开启新的发展阶段。
而另一个时间视角昨天在八月总结中略微提及过——
倘若站在十年后看现在,会发现现在在意的很多事都不值一提。
这也是一种倾听更大世界的声音的应用逻辑。
这个视角在人际关系的应用中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书中论述如下——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如果是学校,那就不要用学校这个共同体的常识(共通感觉)来判断事物,而要遵从更大共同体的常识。
假设在你的学校教师是绝对的权力主导者,但那种权力或权威只是通用于学校这个小的共同体的一种常识,其他什么都不是。
如果按照“人的社会”这个共同体来考虑的话,你和教师都是平等的“人”。如果被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那就可以正面拒绝。
这里对“你和教师都是平等的人”这句话特别有感触哈哈。
不过我的实际场景不是在这里,而是一个面试场景。
20年6月的时候,我参加一个面试,结束提问互动环节对方给了一个评价,我好奇对方的论断依据,就问到“方便的话可不可以举几个例子让我更有感知。”
对方大致来了句,“请你摆正你的位置,是我在面试你,不是你问我问题……”
然后我瞬间就觉得这面试官有点那啥,本来最开始还有着常规压力的我直接回复说——
“我觉得我们再另一层意义上是相互选择相互考量,而不是我在求你,双方在这点上是平等的。”
被我这么一说对方不说话了,这时候另一个面试官出来打圆场结束了这次面试。
题外话是,我本来对这个项目印象很不错,但是因为这个面试官的发言,我直接想申请退出。
但是想了想自己准备了这么久,资料都写了三四天,怎么也得走下去。
于是一轮接一轮,面完了五轮面试,在下通知前我写邮件拒绝了。
拉回主题——
我们生活中会遇见很多的事,很多的人。
我们很容易困在当下,各种情绪涌现,以及,被眼前的人与事遮蔽双眼。
这时候,试着把以上的论述拿出来看看,有没有更大世界的声音可以倾听。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