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带着儿子回村打核桃,上树归来,收获两点心得,记录如下。
树上树下
母亲找来两根枣木棍子,粗细相当,长短不一。爬树前,我选了根长的,想着“一寸长,一寸强”一一一上树后两手握长棍,横扫千“核”。
结果,上来后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因空间有限,站立困难,需要一只手时刻抓着树枝,另一只手拿棍子。长棍子重,我臂力小,一只手挥不动,别说打核桃,打叶子都费劲。挣扎了半天,只好让树下的儿子递过来那根短的。嘿,这分量,刚刚好,挥舞起来得心应手,核桃应声啪啪落地。
从树下,到树上,如同从理论,到实践。很多复杂的情况,不是站在树下能想出来的,而是上了树后遇出来的。在树下说得再好,设想得再完美,也必须得到树上的验证。不亲自上树,永远不知道核桃是怎样打下来的。
当然,若一个上过树的人,再到树下指挥,那将会是另一番局面,比如,他会根据你一只胳膊臂力的大小,来挑选适合你的棍子,这才是真正行家。
严肃活泼
我在树上打核桃,儿子和侄女在树下往筐子里捡,边捡边嘻嘻哈哈聊天。老母亲说:快好好捡,别斗嘴了。于是俩人安安静静捡了一会儿,就回去洗干净手,歇着去了。
在母亲看来,干啥就专心干啥,捡核桃就专心捡核桃,在那里嘻嘻哈哈,影响任务进度。但在两个十岁左右的孩子看来,没有进度的概念,他们认为捡核桃就是玩儿,既然是玩儿,就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如果不让他们嘻嘻哈哈,而是一本正经,那捡核桃就变得没意思,也就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劳动如此,学习亦如此。大人有大人们的经历,特别是一些当初没好好学的家长,更有惨痛教训,懂得学习的重要,一个劲逼着孩子学习,还时刻埋怨“这球娃”不上进。但孩子们没有这样的经历,他们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和懂不懂事没关系,就好像你不知道E=mc²。倘若不从开发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方面着手,而是一个劲儿地逼、逼、逼,那将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早早让他们厌学,后半辈子再没有学习兴趣。
同理,作为一名幼儿园、小学老师,每天和孩子们讲纪律,要求正襟危坐、低声细语,也是扼杀天性的做法一一活泼是孩子的天性。当教师只会动用强权去限制孩子的活泼从而达到管理效果时,那就和那些给婴儿灌安眠药的保姆无异了。
切记,类似“头悬梁、锥刺股”的严肃手段,只适用于成年人考研、考公务员、考驾驶本,或者参加《非诚勿扰》《奇葩说》《乘风破浪的姐姐们》等节目之前背台词,对孩子,千万别用,特别是对于今天那些心理脆弱的少年,弄不好,还会出人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