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熊浩【思辨与创新】提问篇:才大

熊浩【思辨与创新】提问篇:才大

作者: 三万木 | 来源:发表于2023-05-12 09:50 被阅读0次

    如何提出一个好的想法?(think out of the box)

    李鸿章评价曾国藩:劲气内敛、才大心细

    劲气内敛是在讲这个人的人格构造,而才大心细是在讲这个人的知识品格

    才大:不规格自己,让不同的营养成为自己思考问题、乃至精神成长的储备。

    三个例子:

    一、书法对乔布斯的启发

    二、蒋勋说《红楼梦》,“美是一种竞争力”

    中国的四大审美体系:儒道骚禅

    清代著名戏曲家、大文人李渔,在家乡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曰“且停亭”,还给这个亭子拟了一副对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三、TED演讲:好的想法从哪里来?——咖啡馆对创意想法的影响

    总结:重新重视人文学科,重新重视通识教育和哲学教育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在平坦的世界里,IQ也就是智商仍然是重要的,但CQ和PQ,CQ是CuriosityQuality,好奇心,好奇商,以及PassionQuality激情商也变得一样重要。以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为例子。

    两个要点:方法论和哲学

    高概念:high conception

    高接触:high touch

    工业时代创新会遇到的障碍:

    1、所学领域本身对我们的遮蔽:PHD;Permanent Head Damage

    2、思维定式的遮蔽

    3、被利益捆绑、包裹

    培养人?培养人才?

    HR:Human Resource

    教育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宗旨并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培养人。

    儒家的观念: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一个人完整全面发展的四个面向

    志于道:一个人有辽阔的志向,有宏伟的目标

    据于德:生命有底线,有框架,不可以随便苟且

    依于仁:人心有淡定的自我认知

    游于艺:有艺术感,像道家一样的洒脱、开怀和自我

    结构洞:structural hole

    处在结构与结构正好相遇和交织的那个空隙之间,就是结构洞。

    例子:跨学科研究、上海的地理位置、“秋菊打官司”经济学思维在法学中的运用。

    补充:

    来自知乎作者“学思观”: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这四个理念主张,无疑是人生修为实质内涵的概略之说。可谓言简而意赅,内涵深刻而丰富,握要可以治详,具有提纲挈领之明确,纲举目张之精要。

    按照这样的路径进行修养、修为,思存而操持,涵养而省察,“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就能达致“无入而不自得”,洒脱而自然的人生境界。人生修养无间歇,修为无间断,学习无止境,性情改造无止期。

    人的一生,修道从心灵上切入,是志仁而无恶;修养从自得上操持,是居安而资深;修身从行为上落地,是文饰以礼节;修为从细节上陶冶,是以文艺化之。

    “志于道”,心为主一,方能分定不迁。

    “志于道”之“志”,心之所之,一心向往;“道”者,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包括道德理义,人伦准则。心知道而必归依之,则所适者正,而无有他歧之惑。

    “志于道”,以知道为前提和基础。既知人生学问之道是不由道则不可以成人,就会心向往之,确立为人生价值目标和道德理想,定立为人生信仰和信念。

    志向一旦坚定,心能主一,则人生就被赋予一以贯之的价值指导和制导,心性分定便不会左摇右摆,无所适从。道为真理、信念,则要“守死善道”(《论语·泰伯》),矢志不渝。

    从内涵上言,“道”大而“德”小。道者,包括道德和道术,目标理想、路径办法、形式举措等,非德之所内涵。“志于道”,就是“尚志”(《孟子·尽心上》)的“居仁由义”。志立则道自得为德。

    “据于德”,心有依循,方能行有所止。

    “据于德”之“据”,执守、依据之义。“德”者,是道信然有诸己而为心之真得。心之“据于德”,就在于守道不失,由仁义行,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

    道待其人而后行,“苟不至德,至道不凝”(《中庸》)。有伦理五常的“五达道”,必有知、仁、勇的“三达德”。道是必由之路,德是必行之性。知晓德为实现理想、目标的根本,则据之而不失、不偏。

    “德”者,既为道的有诸己,就会成为心灵信念、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人生之德,既包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人性道理和伦理准则,又包括忠信诚敬、勇敢刚毅等工夫之德。

    从内涵上言,“德”大而“仁”小。“仁”为德性的核心和宗旨,其他德性和工夫之德要以之为统领和依归。“据于德”,是由衷而发,根于心而分定,亦即是“诚于中,形于外”(《大学》)。

    “依于仁”,行有宗旨,方能左右逢源。

    “依于仁”之“依”,尽从而不违之谓。“仁”者,既是德性的核心价值,统摄着其它诸德;又是其它诸德的根本,决定着行为的指向。由仁以为,无终食之违,则无适而非仁之流行。存养之熟,私欲尽去而心德全,方能“依于仁”。

    仁为道德的核心价值,是义礼智信之根本。犹如无适无莫而“义之与比”(《论语·里仁》)一样,“依于仁”就是惟仁是依,一切道德行为都要之“仁”为宗旨和归宿,以“仁”作为人道之正的唯一指向。

    坚持以仁为根本原则和第一价值,则一切人生修为和所有事功作为,都要以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仁就成为评判和检验道德行为的最终和唯一标准。仁者涵礼义,礼义以行仁。

    “依于仁”,体现了“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的价值理念。仁者价值至高无上,方能惟仁是依;不使不仁加身,方能“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而无求生以害仁。

    “依于仁”,既是“深造之以道”(《孟子·离娄下》)而有诸己的“自得”,又是居安资深的“取之左右逢其原”。“依于仁”,则人生的一切道德行为无不贯彻了仁的价值旨归。

    “游于艺”,趣有陶冶,方能无不自得。

    “游于艺”之“游”,玩物适情之行为。“艺”者,为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是人生至理所寓而人伦日用不可或缺者。亲其师而安其所学,乐其友而信其所道。“游于艺”,就旨在博其义理之趣,应事务有余而心无所放失。

    人之兴趣爱好,关乎人之品性,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乐趣。闲暇无事之乐,体现人之志趣、作风。诗词曲赋、琴棋书画和文体活动,既可陶冶人之性情,又可培养人之志趣。

    人文环境氛围可以改变人,要注重对人之八小时外爱好兴趣、作风形象的培养和塑造,这皆属于“游于艺”的范围。对领导干部来说,就要注重抓好社交圈、生活圈和朋友圈的净化管理和监督。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论说,揭示了改造人的系统过程和要素,集信仰教育、文化塑造、作风管理和环境熏陶于一体。

    盖学莫先于立志,“志于道”则心正而无有邪趣;“据于德”,则道得于心而有所依循;“依于仁”,则仁德常用而惟仁是依;“游于艺”,则小节不遗而动息有养。

    学者于此,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坚持本末兼该、内外交养,使之日用无间而涵泳从容,则忽不自知而入于圣贤之人生境界。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浩【思辨与创新】提问篇:才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ue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