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看张承志的文章。以前是散乱的看,现在喜欢一个作家一个作家的了解。作品要通读,不能只读代表作。所有的文章过目后,才能形成对一个作家最全面最精准的了解。
在文字的扉页介绍里,张承志是一位坚定信仰,始终坚持鲜明的个性的作家。这次借看的书里大部分都是他的游记。他对旅行的推崇深深的击中了我。他说:“它远比金钱和成功重要,唯它能疗救自己,使自己扩展提升。”
他对插队的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的深情和回忆让人动容。放牧四年,时代惠予的经历,奠定了作家的思想和文学基础。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毕淑敏在新疆阿里当了十一年的兵,抱着对阿里不舍得情怀,白雪与冰川国土的热爱以及对牺牲在那里的战友的祭奠,她一鼓作气写了的《昆仑殇》。最后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
到底是那片土地造就了一个作家,还是一个作家成就了一片土地?刘亮程的黄沙梁和龟兹,李娟的阿勒泰,莫言东北高密乡,阿来的马尔康……
一般人游览一个地方,是走马观花的打卡,对风景的观摩,而作家的旅游是对风土人情,对文化的深深挖掘。他们会追古朔今,把很多已经隐藏不清,快要失传的事物的来龙去脉,寻根问底。让人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近来读了几篇文天祥南海被俘被押北上,所经之处所留下的遗迹的解读。张承志的《水路越梅关》让我眼前一亮。他没有按照正统的写法一味宣扬他的凛然和正气,而是从千古绝唱》零丁洋里惶恐滩和零丁洋的地理位置说起。辞藻定是天成,朴实中暗夺天工。而对于已被囚禁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文天祥,唯有用一篇诗稿两句对仗来抒发一下情感。面对江水喧嚣的惶恐滩和零丁洋,他还有怎样的感叹隐藏在诗文下面?
张承志更是通过文天祥囚禁路上一首首断肠诗,勾勒出里一条十三世纪的古道路,并读出了一个地理道理:古代的交通,本质上要依仗水路。
这是我喜欢的旅行和治学的态度。不盲从,有深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