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很多,不过文人做皇帝并不算多。至于李后主陈叔宝不过是末代皇帝之流,不懂得治理国家,只晓得杨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之类。其实要是文人兼有政治家,曹丕倒算上一个。
曹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魏文帝,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人,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曹魏开国皇帝。论排行,他是魏武帝曹操的次子,但论嫡庶,他是曹操与正室卞夫人所生的嫡长子。
建安二十二年(217),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又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400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40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首阳陵。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这里有史书《魏书》作证“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
曹丕的形象很多年来随着七步诗故事、洛神故事的流传被简单化成一个暴戾、残忍的人物。但是,当读到他的诗文时却发现,他的情感非常细腻,清新。如他的《善哉行·其一》 :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其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曹丕在这首诗里这样描写野外之景:白天我们到山上去采野豌豆苗,因为到黄昏的时候会很饿。溪谷中风很大,又有霜露打湿大家的衣裳,真是非常寒冷。野鸡的叫声遍布山野,猿猴在相互追逐。
面对这样的景色,曹丕感慨万千:在这样的荒郊野外,不免使人回望故乡,然而,故乡又在哪里?忧郁如石头一般垒积胸中。每座山都有山崖,每棵树都有树枝,可我内心的忧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没有人知道。
此刻,曹丕是这样的安慰自己:人生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人世,何必如此忧愁呢?我现在不快乐,时光也照样流逝。就像河里的那一只小舟,随着水波流转,也不知道会停在哪里,这就好比是我们的人生啊,谁也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停泊。还是披上我的皮裘,骑着良马,在飞驰中暂时地忘却这人生的烦恼吧!
这是一首写军旅生活艰辛的诗。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曹丕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人。在远离故土的荒郊野外,不免会产生莫名的忧愁,但这忧愁从何而来、到何而止,我们谁也不知道。而这人生,似乎也正如这忧愁一般,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何而止。因而,还是暂时地忘却吧,不要去想它。
曹丕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个文学批评家。他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典论》,明确提出“文以气为主”,并且用“气”对应玚、刘桢、孔融等七人进行了评价(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建安七子”)。曹丕在他的《典论》里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将文学创作提高到“大业”的高度,对文学的地位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他还把《典论》刻在六大石碑上,所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对曹丕的评价很高,他说:“曹丕的《论文》表达了文学家的曙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呼声。……曹丕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讲文学之价值与技巧的第一人。”
另外,曹丕还命令刘劭等人编纂了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他创作的《燕歌行》,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看到曹丕的帝王之气,而忽略了他的文人形象。曹丕,一个才气不输父亲与弟弟的文人,他的一生虽然不似李煜那般的无可奈何,暮年也不似李煜那般孤苦凄凉,但很多时候也是十分艰难,每走一步,都要承受许多。若是可以,曹丕或许也希望像弟弟曹植那般潇洒自如,对酒当歌,吟诗作赋。可兄弟二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最终有了不同的人生。一个开创帝业,留名青史,一个才高八斗,芳名永驻。所以,历史上的曹丕,他的人生是多面的,不能仅靠某个历史事件就将他定性,这样是有违历史公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