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一块听听写作课#
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一直记录我喜欢的东西。
1
江湖有浩繁的秩序,但能支撑江湖存在的,从来都是“情义“二字。
当中最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当属乔峰。
杏林事变,当乔峰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便从万人敬仰的豪侠,转眼就成为人人追杀的叛贼。
从此隐匿塞北,他虽贵为大辽南院大王,可他终究还是挂念那个曾经的江湖。
那里有他的情义,那里也有他的兄弟。
阿紫外出,陷身丐帮。乔峰非常担心,于是率领“燕云十八骑”赶赴少林。
但此时为争武林盟主,各路人马各怀心思,但杀乔峰是通用的借口。
剑拔弩张之际,段誉却快步而出,脱口就是一句叫道:“大哥,别来可好?这可想煞小弟了。”
此时乔峰早已改名为萧峰,而萧峰自与段誉在无锡酒楼堵酒结拜,虽相聚时短,却是倾盖如故,肝胆相照,意气相投。
而段誉贵为大理皇子,丰衣足食,前程似锦,但所学的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自保尚成问题,可他步伐却不见得丝毫犹豫。
因为那是他大哥。
两人在“千百名豪侠”虎视下,痛饮烈酒,谈笑风生。此时少林群僧中的虚竹朗声道:“大哥,三弟,你们喝酒,怎么不来叫我?”
他与乔峰素未谋面,只是当时和段誉在缥缈峰上结拜时,曾将乔峰也结拜在内,大丈夫一言既出,便生死不渝。
这种场合,作为少林体制内的僧人,他本可低调沉默,可他却偏偏要相认。
于是当众相对八拜,义结金兰。围观群雄,许多人其实早已自愧弗如。
后面的章节,叫做:老魔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
其实胜负已无重要。当段誉和虚竹朗声而出时,情义其实早已战胜了龌龊的世俗法则。
人心有秤。
2
上述片段选节自王鹏老师描写金庸老师《天龙八部》其中一个场景的一篇文章,自己喜爱之极,并擅自做主进行了自我修改,改的不好,如有冒犯,必当删之。
自己曾经有幸听过王鹏老师的一堂课,他指导我们做文章的基本功,如如何确立结构,整理结构从而铺成文字,利用时序、逻辑和情绪结构进行展现。
王鹏老师更多的是教我们一些方法,但很多还是要靠自己去摸索和总结,但抛去这些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前提就是你为什么要写,之后才会有那些文字。
自己应该是从初中起语文成绩就开始逐步显露出拖后腿的感觉,补的最多的就是作文了。记得初一分班考(就是以你成绩的高低顺序编排至相应的班级),当时就2门考试——语文和数学,数学当时考了99(满分100,全校无满分),语文只有可怜的81,这才小学毕业初中分班考啊,我都记得小学语文考都没跌出过95。
而高中、大学基本上都没正儿八经的写过些什么,除了必要的作业之外。哦,对了,入党志愿书那时候写的还是挺走心的,然后就是给同学们写年终评价,当然几份情书还是煞费苦心的。
步入工作后,虽然免不了各种汇报、总结,但都有固定的格式和套路,也就那么凑活的过吧。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老爸经常会在门口的鞋柜上放上纸和笔,想到了东西就会随手写下,不管工作还是生活中要做的事情。当时自己心想,多麻烦啊,自己对大脑有足够多的信心,不管工作业务上的流程,前后顺序,都能映在大脑中,随时调阅;还是琐碎的杂事(当然八卦不算),偶尔也能做到深铭肺腑。
3
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你这个人讲话逻辑不清,没思路。
突然自己意识到,这个毛病不就一直跟随我到现在?对于一个话题,三言两语表达不清;对于汇报内容,经常主次不分,词不达意;对于一些社会现象表达观点,又常常前后矛盾,自讨没趣。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后来苦苦寻觅才发现,原来写才是最简单的方法,不会说,那就写出来呗。
读过的书,可以写读书笔记;看过的电影,可以写影评;甚至是身边的事情,你想发表观点,你也可以写出来。
于是,自己努力看书,拆解了《小强升职记》,《好好说话》等一些书刊,得到了一些赞许(现在回头看看,烂文啊);自己努力看电影,写了伪影评《内心引力》,居然被人找到说邀请去当影评评论作者,想想自己那三脚猫的功夫就算了吧;自己努力去发现身边人与事的对于错,善与恶,还引发了蝴蝶效应,然后波及到了自己,不知是感到高兴还是懊恼。
4
回归本源,想想这些文字的初衷,无非就是喜欢记录的感觉。道理很简单,你喜欢打球,你肯定会花时间找朋友一起切磋一下;你喜欢农药,估计茶饭不思,你也要上那该死的一颗星;你喜欢逛街,就算回到家累到半死,躺在床上也是开心一笑。
记录下来就是为了不要让好的东西消失,多少个夜晚躺在床上思维的碰撞,倒头来还是一场空;
记录下来就是为了当下的表达欲望不至于在许久的将来随时间消逝而枯竭,有时候跟朋友回头去看看,大家还能会心一笑,对,就是那个样子;
记录下来就是一个思考的方向,而思考不是因为写了才开始,它像极了一个欢快的小姑娘,时而蹦到你眼前,时而又在天边玩耍,而记录的时候你已经开始跟她玩耍了。
雁门关前,夜幕已黑。
“众将士,此去欲何?”
“追随乔峰,赴少林。”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