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的时候受凯鲁亚克《在路上》和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影响,总觉得人只有一生,不应该被社会束缚,要努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生命的意义。整天想着以后要背包环游世界,去很多的地方,爱很多的人,经历很多的事,心满意足的过完一生,最后嘎嘣一下。别人说起来都觉得这个人一生很牛逼。
后来毕业了找了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按部就班,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忙忙碌碌。那个背包流浪的梦想,就跟青春里很多荒诞不经的梦一样慢慢被淡忘。只是有时在深夜梦醒时想起,会想象如果人生以那样的方式度过会是什么样子的?
看到最近网络上爆红的“流浪大师”,突然觉得,很像是自己曾经梦想的一种可能。
“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爱读书,箪瓢屡空,世人侧目,不改其乐”。“流浪大师”活出了一种我曾经想要却不敢尝试的生活。
细看新闻,却觉得并非完全如此。“流浪大师”并非他自己想追求的生活,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被动的结果。是因为不敢违背父亲的意见,不敢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无法习惯单位的枯燥生活,而沦落至流浪。如果可以选择,“流浪大师”可能更愿意选择读个文学专业,做个老师或者作家之类的工作吧。
选择了不卫生、肮脏的环境,没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明明有能力,却不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明明可以过上一种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一种状态却不能。这是因为对社会生活无能为力,是成长环境中父亲严苛古板的教育造成心理的一种疾病,才会如此吧。不是我们向往的那种绝圣弃智,追求自我。
以前很喜欢一句话,“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我羡慕是那些少数勇于遵从自己的内心去生活的人。
后来觉得,其实大家都向往自由、讨厌束缚、渴望流浪。没有去做的原因是因为那样太极端,极端到要看破红尘、抛家弃子,极端到成为一种病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些像高高在上的月亮只是一种理想,偶尔能去旅旅游,有个梦能想一想就很好了。
生活的压力,社会的责任,是我们必须去承担的。谁不是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