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每天被信息追赶着往前走,怕是错过了一个信息便被时代所淘汰。在这样一个生产信息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储存信息速度的时代,更加有效的筛选信息、提炼信息、使用信息—即有效阅读,是每个人更快人一步抓住机遇的有效保障。
相信很多家长都认识到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当下各种有关阅读的名词也应接不暇,“亲子阅读”、“早期阅读”、“分级阅读”等等。但仍然有很多家长不停的在问,“为什么我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语文成绩却不理想”、“为什么我的孩子上了那么多阅读课,却依然不爱读书”、“我的孩子只喜欢看小说,这样对提升他的阅读能力有帮助吗”。那么首先,大家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阅读量等于阅读能力么?第二,读完一本书之后,如何引导孩子,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呢?第三,读什么书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量不等于阅读能力
首先我们要肯定阅读量的重要,阅读量的增加可以明显提高孩子的阅读效率,提升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就如我们之前所说的,很多孩子很喜欢读书,特别是读小说,有非常大的阅读量,可是语文成绩依然不理想,阅读理解能力不见提好、作文也拿不到高分……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好的阅读方法,也就是没有阅读能力。那么阅读能力是什么呢?阅读能力是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能力,是阅读后的总结能力。
阅读量同样不等于阅读面。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些孩子每天都捧着书在看,可是当我们总结下来发现,孩子看的都是一个类型的书。大多数孩子喜欢看小说,因为有有趣的故事情节;还有一些孩子喜欢读历史,对历史事件如数家珍;还有一些孩子喜欢读科学类的书籍,对科学知识充满好奇。阅读面窄对于孩子是非常不利的,孩子正处于兴趣爱好培养和价值观的树立阶段,只读一类书容易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无法吸收到更多的思想,导致孩子看问题角度的缺失。
【二】不断思考是读书的最佳方法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关于美国老师教学生读《灰姑娘》的故事,美国老师上课的时候在概括的基础之上,由老师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比如老师会问学生你是灰姑娘的后妈你会怎么做呢?学生们发现其实后妈没有那么坏,她也是从爱护自己子女的角度出发的。学生通过思考这个问题学会了思辨性的看待问题;再比如老师还会提问大家觉得这本书有没有漏洞?学生发现在马车等所有物件都失去了魔法后,水晶鞋竟然没有变回原样,老师紧接着借此告诉大家再伟大的作家和作品都有可能出现小的漏洞,所以错误并不可怕,我们要勇敢的去尝试。所以说阅读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是思考。
我们很多朋友喜欢读小说是因为小说有精彩的故事情节,简单说就是喜欢看热闹。看故事情节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在情节背后,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正确么?……经常引导孩子思考这些问题,才能有效锻炼孩子的阅读力。一本好书不是网络段子,不能只看精彩的造句,背后闪闪发光的思想能给孩子更多养分。更准确地说,读一本书应该是思考的开始,也是读更多书的开始。
比如我们的喵喵老师前段时间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格列佛游记》,我们不止要读格列佛医生在四个岛国有趣的经历,更要读懂作者借格列佛医生游历的四个岛国是在表述什么,为什么大人国和慧骃国是作者的理想世界,作者又借小人国和飞岛国在讽刺什么呢?要弄懂这一切,我们就要去了解作者生活在哪个年代,那个时代有着什么样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要知道这一切,一段文本,甚至一本书,肯定就不够了,得看很多其它的资料和同时期的著作。再比如比如孩子读狄更斯,看到那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刚刚结束,有“人吃人”的现象,那这个时代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就要引导去找找同时代的其他英国人,乃至法国人,是怎么写的。
我们要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一个或者多个点,引导孩子不断思考,并不断的拓展阅读。
【三】世界名著是锻炼阅读能力的利器
为什么要读世界名著呢?名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一直流传下来,不仅因为它很值得你一读再读,而且因为它的深刻。真正好的书,作者通常不会跳出来跟你说话,而是把解释权留给读者,作者不会试图说服你,而是展示最纯粹的人性,人与科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所有东西都浓缩在里面,你从中看到了一些东西,每隔一段时间,成长了,去看更多书,再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原来早已经被人说透了。像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或者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谈政治;再比如《银河铁道之夜》,谈生死……和这样的作者交流,就是一种很好的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训练。
在欧美一些重视阅读的国家里,你会看到的一个特别的现象。同样是莎士比亚,他们小学、初中、高中,每个阶段都会读莎士比亚,为什么呢?因为在不同阶段读莎士比亚,理解力不一样,所以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上是对我们开篇提出的三个问题的一些思考。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在帮助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方面有什么小技巧呢?我们给大家三点建议,希望大家一起探讨。
【一】养成阅读习惯
这恐怕是很多家长面临的最大问题了。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手机、电视、游戏、玩具,孩子们面对太多的诱惑,让孩子静静的坐下来看书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年前去一个奶爸朋友家做客,发现他没上小学的儿子每天坚持看书至少一小时,而且不需要家人督促。这便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便虚心请教。朋友说其实培养方法总结起来并不复杂,总结起来不过三条—“身教、言传和选择权”。
“身教”顾名思义就是以身作则。奶爸本身是爱看书的人,同时也相信父母以身作则是对孩子最好的引导。奶爸会有固定的时间陪孩子,并在这段时间里读书,并且选择一些适合孩子的书,引导孩子一起阅读。此方法并非只用一时,而是要用一世。即使现在他儿子已经很爱看书了,奶爸依然经常坐在儿子身边看我自己的书。三种方法中,这条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长期保持的。
“言传”就是给孩子讲书,即讲故事。“讲书”其实就是和孩子一起阅读一本书,要选择一些孩子自己读起来比较难懂的书,通过给孩子提问,引导孩子思考,帮助孩子总结来让孩子产生兴趣。具体怎么讲一本书,因人而异,没有成规,但切记不要原封不动照着书念,那就像是没有感情投入地完成任务,自身游离在内容之外,自然就很难感染他人。应该在讲述过程中加入自己对内容的理解,这也是强迫自己投入真心给孩子讲书的好方法。
“选择权”是让孩子从主导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快感。如果你给孩子3本书,有可能他全都不喜欢;如果你给孩子30本书,他总能从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对一个孩子来说,能逐渐主导自己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快感的事情。而自己选的书,总是会饶有兴致地看下去。
【二】培养阅读兴趣
说起培养阅读兴趣,我们不得不说一说美国的教育了,美国人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美国老师会通过“阅读课”、“阅读作业”提供一个渠道,让孩子有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人会因为你说的怎么样而打压你,大家都更加关注你为什么能得到这个结论,这本身已经是一件让人挺兴奋的事情。此外,美国很多学校还有类似戏剧的课程、社团,社区里也有免费开放的图书馆等,这也刺激了孩子去阅读更多名篇名章。甚至不少美国小学还开始减少或取消家庭作业(或延长孩子在校时间,让孩子在学校把作业做完再回家),转而要求孩子每天阅读。
其实这些年我们也有很多学校或者网络平台组织类似的读书分享活动、开展不同类型的阅读课,为孩子提供了相似的平台。但我们往往停留在故事情节层面的展现和分析,对于学生深入的思考和形成独立观点、论证个人观点的引导尚且不足。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学校或者平台课程深度不足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学生课下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不正确的原因造成的。
【三】拓展阅读的广度
年龄越小,好奇心越强,9岁以前,人的好奇心是最强的一个年龄段,有一种特别强的探索欲望。所以趁着孩子年轻的时候,把整个阅读面铺开,让孩子知道,哦!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不一样的东西!他们未来才有可能有兴趣去做更多学习,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爱好。
其实,很多家庭都很鼓励孩子阅读,读越多书越好,拼数量,但不做引导,这就很容易带来一个问题——孩子在阅读上“偏食”,比如我姐姐家的孩子,非常喜欢历史,多喜欢呢?他妈妈都开始担心孩子一有空就去书店,钻到历史那一区里,别的书都不看。每当和这个孩子聊起历史的时候,孩子都特别兴奋,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如数家珍。但其实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因为历史都是站在一个高度上写王侯将相或者历史名人的生活故事,缺少对于普通人视角的描述。所以如果单一的只接触历史故事,可能会让孩子缺少对平凡生活的感知力,真的变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了。
这种时候,父母面临着两难的境地,是干涉呢?还是呵护孩子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我觉得,“干涉”这个词听起来不太友好,但引导是一定要的。
如果没有引导,孩子本能地就会喜欢自己第一眼看上的,一直读下去。但不是说强掰,而是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呢?那就是通过孩子喜好来拓展,进而建立联系。比如孩子喜欢欧洲历史,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是怎么统治的,为了更好的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去引导她读更多同时期莎士比亚的作品,了解那个时候的英国……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朋友们如果喜欢请关注“有鹿为伴”公众号。在那里,喵喵老师每天与大家分享“古代诗词鉴赏”或“中外名著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