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父母陪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父母陪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作者: jiandan简单 | 来源:发表于2023-05-17 05:17 被阅读0次

我们都知道,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有的影响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有的则是我们极力想要避免的;

有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则埋藏得很深,深到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今天的文章,带我们去看一看那些埋藏得很深,不易被察觉的影响。

                不交往的孩子

01

是什么阻碍了他与别人建立联系?

曾经有个妈妈找我,说她的孩子已经六岁半了,但他从来不与人交往。这个问题让她很焦虑,也很担忧,担忧以后这个孩子怎么上小学,怎么适应社会。

当我在幼儿园观察这个孩子一天之后,我发现他并不像妈妈说得那样“没有与人交往的能力”。

为什么有这样的判断呢?

当我看到他在沙池里面玩沙时,旁边有其他的孩子(大约4岁左右)也在玩,他会主动介入到其他孩子的活动中去。当其他的孩子要挖沙坑,而他不接受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玩时,其他孩子说:我们不愿意你和我们一起玩。小男孩一下子就愣住了,低下头,有点不知所措,紧张下选择了离开。

我看到小男孩生命内在还没有力量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他还没有意识到在与别人交往时是需要合作的,需要理解到别人的想法和行为的。

紧接着,我又看到:

有两个刚到的小男孩(大约3岁半左右)进到沙池里挖沙子,他看到后,站起来走过去迅速地想介入到这两个孩子的活动中,迫切地说:“我跟你们一起玩吧。”

两个小男孩看了他一眼,其中一个男孩坚决地说:“我们不想跟你玩。”

当听到被拒绝的话时,这个孩子的肩膀一下子紧张地耸了起来,然后双腿很无力地向后退。他慢慢地退到了自己刚才玩沙的地方,低着头,双手无力地抓着沙子,一下一下地抓着、松开、抓着、松开……之后的半个小时,他就一直一个人在玩。

我看到他内在是有与别人交往的意愿,但是因为内在的自我力量太弱了,当别人拒绝他的时候,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能选择了退缩和回避。

午餐时,老师来到沙池,叫小朋友去吃饭。他可能想问老师今天吃什么饭,但却不抬头看老师,一直低着头,用眼角扫了一眼老师后,又将眼神聚焦在自己正在抓沙子的手上,像是自言自语的样子大声地说:“今天中午吃什么饭?”老师回复了他。

听到老师的回复后,他迅速地抬起了头,对着老师很有力量地说:“我还要再玩10分钟。”

老师同意了他的要求,我看到他脸上流露出一丝被关注到的满足和微笑。

我看到小男孩生命内在是非常的渴望与别人建立关系,强烈的渴望在关系中被看到,被接纳的。

那是什么在阻碍着他与别人建立关系?是什么在形成着他面对关系时所呈现出的那份恐惧、犹豫、无力的心理呢?

02

为什么你不让孩子跟小区的其他孩子玩?

第二天,我把观察到的结果告诉了妈妈,并且非常肯定地告诉她:“我观察到你的孩子是有与别人交往的意愿的,只是他现在自我的力量太弱了,还没有心力去感受别人,了解别人,还没有能力与别人建立关系,也没有力量处理在交往中发生的事情。

我想知道家庭提供的交往环境是怎么样的?”

妈妈告诉我,每天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后就会直接带回家了,她做饭,孩子就会看书玩积木,等到做完饭以后就吃饭,吃完饭以后就给孩子洗澡,洗完澡后就会和孩子一起阅读故事,然后陪孩子睡觉。这就是孩子和她全部的生活,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一直是这样子的,非常有规律。

听到妈妈的描述,我发现:孩子离开幼儿园这段期间是没有机会跟别的孩子交往的。这个发现真的让我很震惊也很好奇。

我问妈妈:“听到你的描述,孩子好像没有机会跟幼儿园以外的孩子交往,你为什么不让你的孩子跟小区的其他孩子玩呢?”

妈妈想了想说,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跟其他孩子的教育不一样,所以孩子之间的交往方式都不一样,我觉得没必要跟他们一起玩。另外孩子在一起玩,总会发生一些冲突,我不想跟其他的大人来解释这些事情。

听到这里我明白了——

妈妈因为自己恐惧与别人发生冲突,恐惧处理关系中发生的状况,恐惧与别人建立交往关系,就很刻意地不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交往,这样的刻意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可以发展交往的环境和机会。因为妈妈的恐惧让孩子失去了发展交往的最重要时机。

想到这我对妈妈说:“我看到你在有意的回避,不让你的孩子跟幼儿园以外的孩子玩,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交往发展的环境和机会。我不知道你在担忧什么?”

03

因为童年的创伤,

她剥夺了孩子生命的成长……

当我问完这句话以后,妈妈一下子哭了,好久妈妈都不说话了。接着妈妈在哭泣中讲到她童年的一段经历,我知道这段经历对她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她说到:“这段经历让我对外面的世界没有安全感,让我很恐惧与别人建立关系,让我很害怕与别人发生冲突。当有了孩子之后,很害怕我的孩子跟别人在一起会发生冲突,我就尽量避免冲突的发生,就让孩子尽量少到小区里,少到公共环境中。”

基于对孩子的爱和母亲对孩子本能的保护,妈妈就尽力为孩子和自己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一个没有冲突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妈妈和孩子都被“保护”了起来。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这种“保护”相当于一种剥夺,对生命成长的剥夺,正是这份保护,让一个六岁半左右孩子的交往能力停留在三岁阶段。针对这个孩子的现状,我给妈妈的建议是:

01

妈妈从现在开始要有意识的放下自己成长中所形成的恐惧和担忧,从作为一个母亲的角色和责任去看待孩子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同时,必须立刻要有意识地扩大孩子的交往环境,让孩子可以与幼儿园以外的孩子交往。

02

妈妈要主动邀请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家里玩,形成一个小的交往圈,让孩子在自己的家庭中,在这个放松的环境中,能够形成与别人的交往关系,形成积极而有力量的的心理体验,让孩子在交往方面的能力和自信逐渐建构起来。

03

周六周天尽量带孩子去大自然中玩。当爸爸有空的时候,尽量能够陪伴孩子一起玩。

同时在学校里面,我请老师有意识地关注到这个孩子的交往状况:

当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当孩子面对不了被拒绝的时候,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面对别人的拒绝,要引导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界限,同时也需要维护自我界限;

当孩子无力表达出自己的心理需求时,要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

当孩子想介入别人的活动,不知如何表达或者没有勇气表达时,要引导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介入到别人的活动。

04

你是否无意识地限制孩子对关系的探索?

一年后我再次见到了孩子的妈妈,妈妈说他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孩子已经变了,能感觉孩子比之前快乐了很多。他的生命充满了活力,跟别人交往的时候非常自如。妈妈还告诉我,从大班的第二个学期开始,孩子已经能够与五六个孩子一起交往了,也开始可以跟陌生的孩子短暂地玩了。

当进入小学以后,由于班里的孩子很多,他的孩子就会尝试着跟不同类型的孩子进行交往,经过一个学期以后,孩子就选择了三四个跟他在兴趣、心理和精神上非常相似的孩子进行交往,现在有了固定的朋友圈,也形成了非常好的交往关系。

当妈妈放下自己生命中的恐惧和担忧,开始真正地关注到孩子的生命成长时,孩子的生命就迅速发生了变化,很快回归到他生命正常发展的轨道上了。

因为成人自己对人际关系的恐惧,对关系中发生的种种状况的恐惧,就会在无意识中限制了孩子对关系的探索,限制了孩子交往关系的发展,与此同时限制了孩子在关系中认识自己,确定自己、形成自己的机会。

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共同建构一个爱的、尊重、平等的关系模式,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其中,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世界建立爱、尊重、平等的关系模式。在这样的关系中,让每个孩子都充分而完整地发展着自我,建构着自我。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陪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xi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