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又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战争故事,强大的前秦军队败于弱小的谢安谢玄之手,败于文弱的东晋。好像这又是一桩千古奇案,为什么强大会败给弱小呢,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首先我们先看看这场战争的双方,战争发生在公元383年,那是魏晋时期,也就是三国再度统一之后一百多年的时候。当时是牛人司马懿的后代,夺取了曹操后代的皇位,建立西晋朝,然后打败孙权的后代东吴,完成了统一大业。又过约三十多年,因为内乱导致国家空虚,被北方蛮族灭亡。引起北方那些豪门大户、世家大族纷纷移民到江南,史称“衣冠南渡”,也掀起了中国第一次的南方大开发,从此打开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为了延续中华血脉,移民到江南的那些大家族就扶植一个还是司马懿的后代为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北方在经过少数民族之间几十年的混战后,由一个自称秦,被称为前秦的国家统一。开国皇帝是苻洪,现任皇帝是苻坚,是一个叫氐族的少数民族人。估计整个民族也就是十几二十万人。原来都住在京城长安,后来因为苻坚的战略安排,整个民族被他分封到整个前秦国的各地去了。导致整个京城也没有几个氐族的人。这种策略后来可能被满族人学去了,后来清朝就是像他这样,将满族人分散到全国各大城市去,监管震慑当地的汉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是清朝的基本国策。一千多年后的人还要学苻坚,可见他是多么的雄才大略,要不然没可能统一动乱的北方大地。
就这样两个封建皇朝南北对峙,双方你攻我守,这个月你赢了,下个月可能我又赢回来。特别是几个关键的城市,如荆州、襄阳等,来来回回的争夺,估计当时这几个地方都没有人居住了。就这么你来我往的一直打了十多年,谁也奈何不了谁。北方苻坚堪称雄才大略,南方恒家和谢家人才辈出(这个谢家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那个谢家,真正的顶级大家族),军政都有大才,水平相当,自然谁也无法征服谁。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在382年的某一天,苻坚脑袋一抽,对着他的大臣、兄弟等人说,我大秦带甲百万,享有四海,唯有东南一角游离于皇恩之外。今年是时候要征服他们了,大臣和他的兄弟们听了都大吃一惊,纷纷劝说苻坚不要去攻打东晋,说什么自古都是他国暴行天下,仁者才会去征服,现在东晋没有什么暴行,是不符合仁义和天意的,不能去打啊等等。
从太子、宠妃、到他的大臣、将军、苻坚的兄弟、得道高人,全国上下的人都反对他攻打东晋,都劝说他罢手。但苻坚不听,一意孤行,开始逆天而行,准备南征事宜。
看到这里其实正史有时也是很扯的,这苻坚明明每年都在兴兵攻打东晋,每次出兵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前两年前秦的大将吕光和他的兄弟苻健,在进攻东晋时被谢玄连续打败几次,损失了几万人。每年都打,偏偏到了淝水之战这一年就全部人都反对,都不支持苻坚东征,还说东晋没有什么暴行,不能被征服的,是违法天意的。这也太离谱了,我也是醉了。不过,这前秦国内的官僚系统也是越来越扯了,放卫星的事情都开始出现了,这个后面说。
苻坚是怎么被自己人坑到亡国的?说到这里,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了,为什么苻坚被东晋区区八万人打败呢?
第一、战争人数未必未必是传言中的百万对八万,因为根据史书记载,苻坚是说他的大秦国共有百万大军,而不是派出百万大军。除了其他地方用兵和防守外,能派出五十万大军就基本上到顶了。而东晋这边,未必就是八万人马。因为史书明显偏向于东晋这边,这介绍东晋的情况的资料都无法完全相信了。所以,这个数字是否真实?还真的有疑问。
第二,这前秦真的是连年征战,国内疲惫不堪,民生凋零,连他的族人、兄弟、妻子、儿子都开始离心离德,不再支持苻坚每年打仗了。于是国内动荡不已,378年兄弟苻重叛乱,379年蜀中李乌叛乱、380年兄弟苻洛叛乱。这些都是吕光带兵平叛的,这些耗费国力的内斗,严重损害了前秦的实力。
其次,这苻坚也真的不知道是艺高人胆大呢,还是骄傲过头变愚蠢,在同一年,382年他竟然听信西域两个少数民族的所谓国王的唆摆,让大将吕光率领十万大军征讨西域,383年正式出兵,可谓两线作战,进一步摊薄了前秦的实力,加重了国内的负担。
这一年还发生一件非常扯的事情,反映出前秦国内的官僚系统、官员等已经腐烂不堪。这一年国内四五个州发生严重的蝗虫灾害,政府发文号召全民参与消灭蝗虫,以减少损失。但后来的朝廷文件却显示这一年前秦粮食获得全所未有的大丰收,亩产一百多石,跟我们那年放卫星一样一样的。这样的政府和朝廷,已经是亡国之兆。
第三,军队是最大的问题所在,为什么这么说?史书讲到一个关键的代表人物,一个被苻坚灭国的、史称前燕的后人——燕国皇帝的继承人慕容垂。苻坚有时候像现代人,因为他很少杀人,几个兄弟、大臣起兵造反,被剿灭后他都不杀,最多是流放。说人家已经没有威胁了,何必要杀人呢。同年初,他还刚刚挫败了一起大臣谋反案,他还是没杀人。
这个慕容垂是从前燕投奔苻坚的,但是始终是被灭国的后人,苻坚还非常信任慕容垂。但其实慕容垂是一心想复国,一开始他就已经和他的族人说了,这次是最好的复国机会(也是史书记载的)。当苻坚开始计划征伐东晋时,大部分人都反对,已经厌烦了战争,但慕容垂却一再怂恿苻坚出征,最后慕容垂被任命为前锋大将,在苻坚的一个兄弟苻融的领导下,率领二十万大军作为前锋进击东晋。据说淝水之战后,慕容垂的亲军三万多人,躲在附近的一个城池里面,毫发无损。后来还建立后燕,登上皇位,实现人生巅峰梦想。
从这里看出,苻坚虽说发兵几十万,其实很多其他各怀心事的将军是有意保存实力,没有直接参战的,甚至是没有出现在战场的。而且,几十万的大军,都是从各地集结而来,肯定有先来后到的区别,在加上很多人已经对苻坚连年征战不满,连兄弟的都经常叛乱。所以肯定有人故意拖延,不按时到达战场的。所以,就算是东晋只有八万人,苻坚也没有百万,甚至没有五十万。
从前面的资料可以看出,苻坚当时肯定是失去 人心了,反对战争也是大有人在的,虽然史书可能挺扯的,其实也只是没有描述往年的反对意见而已。在这么一个背景下,有一个慕容垂,就会有两个三个四个慕容垂,甚至很多的慕容垂。这样一支军队,大家都希望苻坚战败,怠工的怠工、偷懒的偷懒、迟到的迟到、早退的早退。而且,先锋部队在刚抵达位置,大部队还未到之前,就被东晋的谢石和朱序击溃,损失了几万人。从而造成两军隔江对垒的对峙局面。也导致苻坚庞大的军队消耗无数,无法进行这种持久战。
因此苻坚可能听信了谗言和蠢计,想以后退的方式吸引只有几万人的东晋军尽快过河决战。用脑子想想,这得多大的心才能想到这样的计谋,得多大心才会相信这样的计谋。区区几万人的东晋,一开始听到苻坚大兵压境时,全国震动,惊恐无比;有人建议投降,有人建议逃跑,能像现在这样对峙,都已经是万幸了,那支小军队也已经奇功一件了。任关羽在世,也不会想到去过河打败苻坚吧?正常情况下,东晋军队怎么可能过河?请也请不过去好不好。那可是几十万大军眼睁睁看着你哦。谁敢去?
那唯一的可能就是有奸细和内应,已经和东晋这边的军队商量好了,只要苻坚一下令后退,就大喊战败了,快跑啊,并带兵逃离现场,制造混乱场面,从而打败苻坚的大军。只有存在关键的人物的承诺和接应,并且还是东晋能完全相信的人,才有机会实现这个计谋。否则根本无法解释心惊胆战的东晋军竟然敢过河去打击苻坚的军队,这样太离奇了。这操作难度可够大,任何一点出现问题都可以导致结果反转。
就这样,苻坚在身边所有人都离心离德的情况下,被自己人挖了个大大的坑,最后终于把大好局面葬送,成功将国家搞垮,成为千古笑谈。难道真的是物极必反?一个大英雄了就注定会以熊包结局?
最后想说一下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一仗。《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史书再次扯。。。。苻坚一代枭雄,和东晋打了十几年仗,谁不了解谁啊,马上打天下的人,什么事没见过?还怕吓?草木皆兵?这真的是。。。。。醉了。抹黑也不是这样无底线的好不好。
苻坚的雄才大略,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终于在一场大战后消亡。少数民族,没有文化和人口作为基础,又不依靠汉族,大业难成。
如果真的认为靠计谋就能以弱胜强,靠运气就能赢得一场大战,那也是有点离谱的。看历史,就要看见全局,才能正在独懂历史。把自己的视野不断的提高在提高,在更高的高度看,会看得更清楚。
网友评论
有兴趣一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