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还记得约摸十年前大学毕业找工作的简历和合种招工单位的报名表中,有一栏叫做“特长”的需要填充,那时候总是毫不犹豫的填上“写作”两个字。作为一个曾经时常混迹各类校刊杂志文学社团bbs的伪文学女青年来说,似乎也显得合情合理。虽然写的大部分现在看来都是无病呻吟附庸风雅无聊至极。
再幼稚的事情,如果坚持下去,可能就是另一种结果。远的就不说了,我有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女同学,在高中时期就在各种作文比赛中崭露头角,现在已经是略有知名度的网红,难得可贵的是无论工作如何繁复,她都能保持定期输出。而且任何时候,她都可以凭借她的写作能力占据职场的一席之地。
都说越努力越幸运,当然,我是属于没有天赋,但又欠缺努力的懒癌末期的人,原本仅有的一点文字上的灵性,也被现实焦躁的生活磨平殆尽。所以,现在要是填有啥特长的话,还真的只能留给它一片洁白。
2
虽然远离文学女青年很多年,阴差阳错的是,目前的工作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码字。只不过这种码字程式化严重,而且主题和目的都很明确,不需要任何创造性思维和拓展的空间。
不可否认的是,曾经的文学积累让我作为一枚小机关材料狗的道路上,还是得益匪浅的。它让我迅速上手,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公文的一般规律,然后茁壮成长为单位所谓的笔杆子。但是一晃五六年,我还是停留在原地,没有刚开始接触到的时候的欣喜求知和探索精神,再也不会主动去学习别人的材料和摘抄热点时政精彩评论,除非不得不这样的时候,也只是功利性的搜索到自己所需的东西然后不带任何消化过程“堆下积木”拼拼凑凑。
从文学写作到公文材料,是一段不可逆的路程。简单的说,文学积累确实有助于公文材料,但相反公文材料对文学写作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打个比方,写领导讲话稿到深夜你拖着疲累的身体回到家,这时候你绝对是想洗个澡看点肥皂剧或者马上睡一觉,而不是风花雪月地写个小诗什么的。
3
冯唐曾说过,“码字的人可以无耻,可以无聊,但不能傻逼”。
确实,日复一日的公文材料让我不仅觉得傻逼,而且危机感油然而生。特别是,当初一起进入体制的同仁,有些现在已经离开,当然是找到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是啊,谁也没有拦着你一直要这么平淡如水,只是,你必须拥有随时离开的能力。尽管,你可能永远不会有离开的那天。
打击人的真相是,我没有任何一技之长和营生资本,哪怕是曾经自认为擅长的写作,现在也是半天凑不出几个字,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新意。所以一开始就被理智扼杀了说走就走勇气和念头,因为人还是现实的,除了诗和远方,还有柴米油盐。一份稳定的工作,对我而言不仅仅是获得微薄的薪酬,更重要的是自己养活自己的尊严。
4
然后无意间遇到了写手圈。其实在正式报名进入30天写作营之前,还是犹豫了一段时间的,最担心的是工作太忙难以坚持和素材缺乏影响持续性。
不过后来还是报了。我也知道这就是一件关于自律的小事,真正拥有高度自律的人完全不需要所谓的形式。不过对于我这种懒癌末期的人来说,还是需要药的,不治而愈的概率太小。
尝试是迈出自我改变的第一步,不能永远生活在舒适区。虽然在一个月的每天强迫自律写作中,也有很多次因为时间实在缺乏或者人真的太累而缩减字数,但是至少每天都多多少少在输出。
最重要的是,每天如果要保持输出,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输入。所以,这30天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从碎片化的阅读慢慢转向有目的的阅读。每次积累,都会更深刻一点。
当然,我也知道,每天坚持写作不一定能给我带来什么。就像现在写的文章,每次投简书首页照样会被拒稿,开了公众号发的文章点击率也寥寥数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要是不坚持写,那就一定不会得到什么。
时间,你不去挤,就真的没了。灵感,来的时间你不记下,也就转瞬即逝了。写作这件事,就是一种记录,一种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性,哪怕微乎其微。
就像亨利米勒说,“我读书,是为了忘记自我,沉醉其中;写作的过程中,一个人是在拼命地把未知的那部分自己掏出来”。
是啊,那就坚持这件小事吧,韶华易逝,莫负流年,写着写着就老了。但说不定,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就会遇见那些未知的小确幸以及重新找回试图打破局限的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