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1898年,有一位叫作摩根·罗伯逊的作家出版了一本名为《徒劳》的著作,在这部小说之中,他描写了一艘叫作“泰坦”号的豪华巨轮,它在一个4月的夜晚行驶于浓雾之中,最终撞上冰山,导致百人丧生。罗伯逊曾经说过,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自己时常处于精神恍惚之中,仿佛小说中的事情真实发生过。14年之后的一个4月,一艘叫作“泰坦尼克”号的豪华游轮发生了与小说描述极为相似的状况,而且最终导致惨剧发生的原因也是撞上冰山。
案例二
英国布莱克浦市50岁男子詹姆斯·万诺顿从小就患有一种罕见的“通感症”,他的听觉和味觉竟奇妙地自动联系在了一起,詹姆斯听到任何声音,都能立即在嘴巴里产生各种不同的“味觉”,并且每种声音的味觉都不一样,譬如他听到“布莱尔”的名字时嘴里会产生吃椰子粉的味道,而“克里斯蒂娜”的名字是又咸又潮的炸薯片味道,他的伴侣“詹妮特”的名字则有点像熏肉的味道。不仅是人名,詹姆斯听到任何单词都会在嘴巴中产生五花八门的“味觉”。其实这一罕见的“通感症”并未让詹姆斯感到有多痛苦,因为这一怪病意味着世界上也许没有人比他更有“口福”:他只要每天听到各种声音,就好像天天都在吃“山珍海味”一样。专家相信,每23个人当中可能就有一人患有某种程度的“通感症”,尽管症状都非常轻微。
案例三
历史上最有名的“第六感”例子是:美国已故总统林肯于1865年4月14日遭到暗杀,这是世人皆知的史实,而林肯死前的3天就预感到自己要死,并且告诉了自己亲近的人——4月11日晚上,林肯做了一个噩梦:他看到白宫的一个房间正中躺着一具尸体,周围站满了泣不成声的人。他就问一个士兵谁死了,士兵回答说,总统被暗杀了!林肯醒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太,第二天又讲给亲近的人听,大家都十分不安。没想到一天之后,林肯的预感变成了现实,他在剧院的包厢中看戏时遭到枪杀。
日本的松下幸之助自认为他做决策“90%是依靠经验的‘第六感觉’去做,余下的10%是依据科学去做”,并认为“任何科学家都说第六感觉不起作用是无法成为科学家的”,“拥有伟大发明的爱迪生等人,其发明也是依靠第六感觉”,“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第六感觉和科学仍然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既不能单纯依靠第六感觉,也不能单纯依靠数据和科学,要把这二者始终当做一辆车上的两个轮子来使用”。他说的就是用“第六感”来对事物做出判断。
国外有人把人类的第六感称为“超感官知觉”或“超感觉力”(英文简写为ESP)。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渠道接收信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由于感官的定义很模糊,所以“超感官”的定义也很模糊。通常认为“超感官”是指现今科学还不熟悉的信息。
美国曾以心理学家(90%为大学教授)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对“超感觉力”的看法,当时认为“肯定有”和“可能有”的人数加起来仅占调查人数的17%。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对全美主要大学2400名教授的调查结果表明,肯定“超感觉力”的人上升到了16.3%,认为“大概存在”的有49.3%,认为“大概不存在”的占19.4%,而根本就不承认“超感觉力”的仅占10.9%。也就是说,美国大学教授中一半以上的人相信第六感实际存在。
有人认为人的“能力”与他的“第六感”“正相关”,或者说,“第六感”强烈的人办事能力较强,一生较有成就,即便他本人不承认“第六感”的存在。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是通过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接受外在的刺激,然后整理分析,最后形成认识。潜意识会接受到更多由意识层面所遗漏的东西,它们不是透过语言或逻辑推理而得。这些信息经年累月地储存在脑里,是我们不曾察觉的。当它们浮现到意识层面、成为一种可辨认的感觉时,就是我们所说的“直觉”、“第六感”。也就是说,第六感是潜意识的“漂浮物”,并且是可以通过意识辨认的“漂浮物”,“真实的第六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有人认为:所谓的第六感,是人类除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以外的“心觉”,还有人更进一步说所有地球上的人类应该具有“第七感”和“第八感”!
“心觉”是指人类通过前五觉的刺激,反应给大脑某个未知细胞或器官所体现出来的心理感觉,如快乐、悲伤、恐惧、痛苦等心理表现,可以说是意识的感觉或存在的感觉,如果一个人没有心觉就不会有存在感,例如死亡之后。我们所说预知的第六感,是更高层次的感觉。
现代心理学将研究重点放到了意识的深层,由此对于意识的活动分析为意识和潜意识。在心理学上,潜意识与意识的定义方法不同,意识有明确的内涵,而潜意识是一个集合的笼统界定,不能意识到的意识统统称为潜意识。由此可知,“第六感”属于潜意识。
“第六感”和“潜意识”这个词在定义方法上是相同的,它们是一个集合的排除法的界定。在现代心理学中,潜意识研究最深入的是精神分析理论。众所周知,精神分析领域有三个代表人物: 第一个当然是弗洛伊德,他是精神分析的主帜;另外两个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家阿德勒和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作家荣格。
在这三大家中,对于潜意识分析最为成熟的是荣格。荣格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到目前为止是微观心理学中最为令人激动的学说之一。在荣格的著作中,潜意识称为无意识。他说:“意识这一心灵现象具有某种狭隘的性质。在给定的某一时刻,它只能包容很少同时并存的内容,余下的一切便是无意识。通过意识的连续运动,我们才对意识世界获得一种行进感、一种一般的理解或感知。我们绝不可能获得整个的意象,因为我们的意识太狭窄;我们只能窥到存在发出的闪光”。“意识完全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定位的产物”(引自《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荣格特别强调用直觉来发现无意识,他在医学实践中也常常如此行事。荣格认为,无意识就是一个巨大的历史仓库。如果从这一点讲,“第六感”本身也是自己心灵世界的内容。无意识是如何漂浮到意识中来的呢?对此,荣格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描述。不过我们从这一段话中似乎可以看出点什么:“无意识过程不是直接被领悟到的,它们只是在其产物中显现出来,根据这些产物的特殊性质,我们设想在它们背后一定还隐匿着某种东西。”在这里,他用了“产物”这个词,这个特别重要,说明荣格认为从潜意识中漂浮出来的第六感是无意识运作出来的。
第六感是一种神秘的感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知性。它不是一种人体特异功能,不是灵媒,更不是巫术,尽管它常常呈现出许多奇迹。它更多地将自我与外在结合在一起,对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生活里的所有范畴几乎都可以被它覆盖,工作、人际关系、家庭、金钱、健康,等等。
表层的努力注定收效甚微,每个人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宇宙,才能爆发出无穷尽的能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认为,“实相就是意识”。要真正进入了第六感这种超感观知觉领域,首先必须做的事情就是打破二元对立的意识,“非此即彼”的想法万万要不得。20世纪以来,无论是哲学的“东学西渐”,还是医学的多元发展,或是心理学的深度挖掘,都更加关注整体,在东方土地上成长的人更应该将这种与生俱来的“整体感”继承下来,更好地加以运用。第六感能够给人生带来出乎意料的改变,虽然它有时看不见也摸不着。
世界各国很多有声望的科学家和学者都曾对第六感这种超感官知觉产生过兴趣,其中包括亨利·伯格森、威廉·詹姆斯、卡尔·荣格、希格蒙德·弗洛伊德、居里夫人等。第六感包含了许多学说的精华,与哲学、心理学等理念融会贯通,教人认识自己身体内部所潜藏的神秘力量。
最后一句话收尾本文:
将道德观念集中在禁忌行为之上,不但是对想象力的亵渎,也是在对他人的评判中加入了神秘元素。——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