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是教师上课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在古代,先生们用的教科书一般是《四书》,当然,最早时除了诗书,还有礼乐,还有射御,还有书数。总觉得在那个时代,教出来的学生要灵动一些,全面一些。
教育在进步,于是有了统一的要求——八股。教育在进步,于是有了带着格式的教案与教学反思。也有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比赛。
说实话,我一直不太懂教育怎么成了竞技性的项目。我总觉得教育是慢的,是心灵的成长,是要遵循孩子内心的逻辑和节奏的。在一节课里迅速成长,能吗?
说回教科书,近代的大师们,上课都有自己的讲义。他们的讲义就是他们自己的研究,他们的讲义就是后来的专著。他们的教学才真正是因为他们在某一个领域就是拔尖人才。鲁迅、李济、钱穆、费孝通……
有人说,这些是大学老师,那么中学老师的课本是什么样的呢?民国时期的课本,现在看来都很值得学习。而现在的课本呢?
其实现在的课本也是非常好的,只是我们总是把它看得枯燥无味,因为太多课文失去了它原来的活泼与灵魂,变成了习题集,变成了僵化的解读,变成了不得不学的勉强。
我们和课本隔着什么?其实隔着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只有和作者的心碰撞才能产生火花。我们和作者应该是平等的,只是年龄不同,时代不同,可人格是平等的。我们不该匍匐在他们脚下,也不能把他们当做工具,单纯是为了提高成绩。
我们和课本隔着什么?其实隔着的是声音、是画面、是美、是感受……我们总是把课本当做死的东西。可是,课本里有气息、有味道、有声音、有画面,更有思想,有经历,有真诚。
我们和课本隔着的是我们的灵气、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情趣、我们的爱好……
网友评论